温州一些民企老板因高利纷纷危机发生“跑路”、“跳楼”现象,一时聚集了公众的目光。当媒体传出温家宝总理近日率领国务院财经高官前往温州调研并开出“治温州”的“方子”时,网上一片释然,纷纷为国务院的决策叫好。
笔者注意到温总理赴温州调研时的一个细节。在与温州中小企业家座谈时,温总理他说事先派人来温州调查了一段时间,不然这次那么短的时间不会知道那么多情况(见中广网2011年10月6日)。温总理这段坦承告诉人们,对于温州近期发生的经济问题,温总理之所以胸有成竹,乃因他情况明了。而情况明了又来自派员进行明查暗访,了解到真实情况,再进行了综合分析。此次温总理率队温州之行,进一步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特别是直接与企业老板交谈,对前段派员赴温州明查暗访情况作进一步核实,又和浙江及温州方面相关官员进行面对面商量“医治之方”,可见温总理调研功夫之过硬。
据悉,目前温州中小企业倒闭现象比预想的要严重,今年以来,温州眼镜、打火机、锁具等40多家出口导向型企业利润同比下降约30%,亏损面超过1/4。大批中小型企业倒闭,许多企业老板“跑路”,其中包括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波特曼咖啡、乐清三旗集团等名企(见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10月8日)。温州为何出现高利贷危机?有人指责温州老板不务正业,是中国第一“炒家”,什么炒楼、炒股、炒药材、炒蔬菜、炒茶叶等等可谓无处不炒。去年初“国际旅游岛”战略获得批复之时,大批温州炒房客直扑海南,掀起了海南房地产的炒作大幕和热潮,推高了海南房价,三亚凤凰岛就是他们的杰作;有人指责温州社会的浮躁氛围是高利贷帮凶。消息透露,温州当地民间借贷月息一般在3分左右,有的甚至为5分至1毛,而“5分利”相当于资金的年回报率是60%,有的高利贷年利率最高达到180%。这样的高利率诱惑,促使民间高利贷市场疯狂扩张。
放大看,温州炒现象和高利贷现象也是中国经济社会一个缩影。温州不正常现象的出现既有着温州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排头兵的探索阵痛;同时也有着一些温州商人投机取巧的内因;还有着政府金融体制改革不完善,金融政策未到位因素。特别是一些金融机构长期存在对企业借贷“扶大放小”的思维,诸多中小企业、微企长期得不到贷款,不得不走向民间高息借贷之路。因此“治温州”就不能仅“开单方”,需要综合治理。温总理“治温州”高利贷危机的“药方”:一要提高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二要明确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三要加大财税政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四要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温总理“治温州”这几招令人信服。应该说,取得大成效尚需时日,但笔者相信,在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通过治理高利贷和房价高居不下等问题,温州这块地中国改革开放的牌子会更加光亮。
笔者要说的是,温总理解决地方经济的明察暗访。暗访不是时下的发明,历朝历代都很流行。暗访的意义也不言而明;较容易冲破某些关系的束缚,较准确地发现问题,找到真相及症结。早些年,中纪委查处某些重大腐败问题时,使用过的手段之一是暗访。
在倡导讲真话的今天,为何温总理仍要通过派员通过明查暗访的途径去调查地方经济问题?这是因为,在当下实际生活中,有的地方官员脑中存在着片面政绩观,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缺乏正确的认识。反映在自己管辖的单位地方,容易出现只听好话,反感批评的弊端。一旦批评自己管辖的地方问题,就认为给自己的脸面抹黑。其向上汇报,总会人为层层过滤,会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显然,靠层层上报的材料就难以看到真相。温总理“治温州”出的“方子”的是否大见实效,需要时间进行检验,但其通过包括明察暗访的途径在内的综合调研,得出结论无疑是令人信服的。
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老一代领导人陈云曾说过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箴言。改革开放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地方官员真抓实干。而温总理“治温州”开良方的过程正是为官员们上了一堂真抓实干的实践课。 (责任编辑:Liv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