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首都机场T3航站楼屋顶局部被掀开事件,昨(12)日,有关负责人称,T3航站楼棚顶破损面积初步估算不到200平方米。他还反驳了一些关于工程质量的质疑:T3航站楼棚顶是按照100年一遇的标准设计建设的,建设标准远远超过了国家的设计标准;能抗击12级的风力,但设计的抗风能力是实验室得出的数据,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质量再好的棚顶,要是超出它所能承受的最大风力,难免出现状况。但事实是否如某人所言,按100年一遇的标准设计建设的T3航站楼遇上了超过12级大风?不妨先回顾事故发生当天首都机场负责人的解释:“12月10日,北京地区遭遇大风天气,最大风力为10级,该天气造成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屋面局部金属板被强风掀开。”对此,谁都不免生疑:最大风力为10级咋就掀坏了可抗12级风的工程?笔者认为,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首都机场的风级概念与我们默认的不同,这好比在衡量温度时采用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不同,但含义有明显区别。而换言之,如果默认语境下的10级风在首都机场那对应的是12级风甚至12级以上大风,那10级风掀坏“可抗12级风”工程,也就不足为奇。 其次,抗灾表述有异。默认的“可抗12级大风”,就是12级大风是工程所能承受的极限,风级再大,工程就很可能受损。但也许在首都机场眼里,抗12级大风的意思是12级大风来时,航站楼不至于被摧残得“全军覆没”。如此一来,10级风时“破损面积不到200平方米”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当然,以上两点难以站住脚,毕竟“T3航站楼建设标准远远超过了国家的设计标准”,既是采用国家标准,风级、抗灾指数等概念上自然不该自成一派。接下来,问题就很明晰了,对于10级风掀坏“可抗12级风”工程的解释只可能有两点:一是当天最大风力实则不止10级,天气预报有误;二是该工程压根连10级大风都难以承受,所谓可抗12级大风,有很大水分。很明显,第一点不难推翻,就算天气预报有误,事故当天负责人也不该附和说“棚顶是10极大风掀开的”;常识也告诉我们,天气预报就算有误也不至于将超过12级大风预报成“最大风力10级”。事实上,我们至今也并未听到任何有关预报有误的只言片语。 基于此,我们只能怀疑T3工程压根不能承受12级风。这一点,我们从负责人的解释中也该有所觉察。“设计的抗风能力是实验室得出的数据,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的言下之意莫不是现实中很难真正承受12级风。至于“使用了5年多,棚顶的螺丝受到震动可能出现了松动”之说,更是不堪一击。只要稍稍留意,首都机场T3航站楼是2008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的,谈何使用5年多?莫非首都机场的时间概念也与外界有别?再说了,天气预报说有10级大风,相关负责人就不能提前重视一下,去把松动的螺丝拧紧点? 总之,首都机场对此事件的相关解释无非是“非人为的”,但这些前后矛盾的解释无不让推脱责任的形象欲盖弥彰。换言之,在面对工程质量有明显缺陷时,有关方不认真反思,反而人浮于事地遮遮掩掩,“可抗12级风”之工程被10级大风所掀坏,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相关实体: 北京首都机场
(责任编辑:管理员3)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