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010年12月23日,广州白云机场旅客流量突破4000万人次。 2010年,中国民航机场虎虎生威、亮点频现,大型机场旅客吞吐量屡创新高,多个小型机场建成通航,大型机场改扩建如火如荼,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法规促进机场发展……在迈入新的一年之际,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2010年国内机场业的那些精彩亮点。 大型机场旅客流量竞相创纪录 2010年,两大国际盛事花落中国,上海办世博,广州办亚运,这让上海、广州这两地机场的旅客吞吐量猛增。2010年12月23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4000万人次,同比增长接近30%。就在同一天,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也突破了4000万人次。 2010年,在全国宏观经济形势整体向好的大背景下,在世博、亚运效应的带动下,全国机场运输指标增长迅猛。2010年12月9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7000万人次大关,跃居世界机场排名第二位。这是中国民航高速发展的一个标志。2010年,我国“千万级”机场俱乐部又添新成员,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和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目前旅客吞吐量达到2000万人次以上的机场有北京首都机场、广州白云机场、上海浦东机场、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昆明巫家坝国际机场。 2010年1-11月份,全国所有航班运营机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约52021.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6.5%;货邮吞吐量1026.5万吨,同比增长21.3%。初步预计,全年所有机场旅客吞吐量为56383.3万人次,比去年增长16%;货邮吞吐量为1135.6万吨,比去年增长20%。
民用机场新增数量创近年新高 2010年是近年来中国民用机场新增数量最多的一年,有10个新增机场通航。它们分别是:二连浩特机场、鞍山机场、固原机场、阿里机场、吐鲁番机场、博乐机场、唐山机场、淮安机场、日喀则机场和重庆黔江机场。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共有民航运输机场176个。 我国运输机场的布局不均衡,东部地区每10万平方公里有4个机场,中部地区为1.6个,西部地区为1个,东部地区密度大,中西部地区密度小。2007年12月,民航局制定并颁布了《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规划中提到未来国内将重点增加小型机场的数量。这些小型机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及东部交通不便的地方。2010年新建的机场正是体现了以上原则。
图2:2010年7月1日,西藏阿里机场通航。
大型机场改扩建加速 2010年,小型机场建设加快,大型机场的改扩建也是进行得如火如荼,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 2010年1月15日,上海虹桥机场第二跑道成功试飞,3月16日,新建成的上海虹桥机场二号航站楼投入运营,至此,虹桥机场形成了2座航站楼、2条跑道的新格局。3月27日,新疆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投入使用,成为新疆有史以来工程投资最多、建筑面积最大、功能最完备、设备最先进的候机楼。6月25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新国际航站楼开始投入试运行,新建的航站楼内设有2000平方米的免税购物区,这是杭州机场首个大型的免税商店。 2010年7月23日零时起,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正式实现双跑道同时起飞。两个跑道的同时起飞,为成都机场离港飞机积压时起到积极的疏散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机场的使用效率,减少了航班延误。 2010年12月7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第二跑道成功试飞。12月21日,重庆机场第二跑道与新建成的T2A航站楼正式迎送旅客。至此,重庆机场开始进入了2座航站楼、2条跑道同时运行的新时代。
图3:2010年3月27日,新疆乌鲁木齐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投入使用。
玉树机场抗震救灾发挥关键作用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强烈地震。玉树州百姓一下子掉入痛苦的深渊,而一条空中通道的架起,却让他们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在玉树抗震救灾期间,玉树巴塘机场发挥了“空中生命线”的重要作用,共保障飞机490架次,运送救援人员17051人次,其中伤员2133人次,运送救灾物资2174.86吨。玉树机场以最高的效率搭建了生命救援通道,为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玉树救灾现场感慨道:“这次玉树机场可是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使玉树机场在灾后重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民航人昼夜赶工,在短短3个月内让玉树机场具备了夜航能力,为玉树州的灾后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玉树机场在地震中发挥的作用,让更多人认识到小机场的大作用。支线机场不仅对偏远地区应急救援、抢险救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更具特殊意义。
图4:玉树机场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摄影:孙松杰
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机场法规 2010年,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国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简称“民航局”)在2009年7月1日颁布的《民用机场管理条例》,纷纷出台了地方性法规,促进当地机场的发展。 2010年7月1日,《湖南省民用运输机场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这部法规是国务院《民用机场管理条例》颁布以来全国第一部省级民用机场综合性法规。《条例》明确了地方政府在机场建设发展与安全方面承担的责任,机场集团在驻场单位间的协调人身份,以及对旅客合法权益的保障等。《条例》的出台,彰显了地方政府对于民航需要依法管理、依章管理的迫切性。 2010年11月1日,《北京市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管理若干规定》正式施行。此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内的禁止行为和相关单位对净空保护区域进行管理的具体职责,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010年12月4日,湖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湖北省民用机场净空安全保护条例》。该《条例》将于201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湖北省民用机场净空安全将有地方性法规的保护。
图5:2010年7月1日,《湖南省民用运输机场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虹桥枢纽率先开启无缝地空联运 2010年3月,上海虹桥机场新航站楼和第二条新跑道、东交通中心投入使用。7月1日,沪宁城际铁路、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内的虹桥铁路站、虹桥枢纽长途客运站同步启用。至此,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 纽在硬件上实现了空地零换乘。在虹桥枢纽内,高铁客流、航空客流可以方便换乘,快速疏散直达目的地。截至目前,国内集民航机场、高速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只有上海虹桥这一处。 今年,民航和铁路相关部门和企业将积极探索,力图实现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软件上的连接,以便让旅客真正享受无缝空铁联运服务。
图6:上海虹桥交通枢纽效果图。
城市候机楼打响客源争夺战 2010年1月4日,广州白云机场宝安客运中心候机楼投入运营,加上此前已运作近两年的深圳八卦岭候机楼,白云机场揽客的战火已深入到深圳腹地,甚至直接“兵临”深圳机场“家门口”。由此,城市候机楼的竞争进入了更加激烈的状态。 作为城市候机楼的始作俑者——广州白云机场从2005年9月开始,共在东莞、中山、江门、深圳、珠海、佛山、肇庆、惠州、清远、广州10个城市建立了18座城市候机楼。深圳机场为与白云机场争夺客源,2007年启动了“打造毛细血管”战略。目前深圳机场已启用了22座城市候机楼,覆盖了珠三角7个经济发达城市。 在长三角地区,南京机场广泛铺开城市候机楼和城市货站。2010年,南京机场在宿迁、沭阳、江阴3个城市建立了城市候机楼。目前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在江苏省、安徽省拥有13座城市候机楼。同时,南京机场还在无锡、苏州、扬州、宣城开设了4座城市货站。
图7:2010年12月8日,南京机场江阴候机楼正式启用。
全国首家通勤航空试点获批 2010年年初,中国民航局正式批准全国首家通勤航空试点——阿拉善通勤机场建设及运行管理方案。该方案对于我国民用航空探索通勤机场建设及运行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最西端,主要依赖公路交通,公路密度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交通不便,迫切需要发展航空运输。2008年年底,中国民航局同意内蒙古阿拉善盟作为全国唯一通勤航空试点地区,在所辖的阿拉善左旗、右旗、额济纳旗各建一个通勤机场,并开通这三个机场之间的航线。机场建设遵循“三小一低”原则,即“小机场、小支线、小机型、低成本”,构建起阿拉善盟内的通勤航空网络。此方案对于提升我国民用航空运输的普遍化水平、满足西部欠发达地区对航空运输的需求,促进我国支线航空和通用航空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图8:美丽的阿拉善期待机场通航。
(责任编辑:管理员1)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