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沿海某海域,碧波翻滚,一架“战斗机”突然失事坠入海中,两名“飞行员”跳伞求生,接到搜救任务的空军某搜救团立即展开一场争分夺秒的大营救……上月底,被称为“蓝天吉祥鹰”的空军某搜救团开展了一场接近实战条件的海上搜救演练。
与时间赛跑
9时10分,作战值班室突然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
“快,快……稳一点,小心一点!”接到任务后,所有人员都加快了步伐。研究天气、制定航线、准备医疗器械、检查救生设备、开车……飞行员、领航员、救生员、空中医生、机务人员立即投入紧张的准备工作中。1分钟后,由五人组成的救援小组抬着救生吊篮、拧着救生吊带和头盔,以及救援所需物品,迅速登机。
战争中,飞行员一旦遇险跳伞,随时可能会遭遇毒蛇、饿狼、鲨鱼、恶劣环境和天气以及敌人的威胁。搜救部队早一分钟到达,待救者就多一分机会。每次搜救行动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9时15分,飞机悬翼开始旋转,速度由慢到快、声音由小到大。随即,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响彻整个机场。滑出、腾空、加速,冲天而起。
就在直升机离地的同时,机组接到指挥中心的指令,“失事方位,大约东经X度北纬X度”。看到这条指令,机长房培勇倒吸一口凉气。失事地点距机场100多公里,深海远途执行搜救任务风险极大,对各专业人员都是巨大挑战。“只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机组协同,就一定能够完成任务。”房培勇驾驶直升机向失事地点飞去。
飞向目标区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吉祥鹰”翱翔在海天之间。从机舱的玻璃窗向下俯视,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前舱驾驶室内,房培勇耳机里不时传来塔台指挥员的询问、机载电台的信号告警声。检查领航设备工作情况、判断飞机位置变化、及时修正偏差……为防止偏航,飞行员、领航员、机械师密切协同。机舱内救生员和医护人员也都绷紧神经,穿救生衣、检查救援设备、检查医疗器械。
此时,遍布飞机全身的“眼睛”纷纷开始工作,指引飞机在正确航线上飞行。7分钟后,显示屏提示:到达指定海域。为便于搜索,房培勇随即将直升机下降至海面80米的高度,将速度控制在120公里/小时,改用“螺旋形”航线,开始搜寻。与此同时,后舱其他人员也都瞪大了眼睛,试图透过玻璃窗寻找失事“飞行员”。盘旋、侧飞……2分钟后,房培勇看见左前方大约200米处有烟雾,这让机组成员喜出望外。经确认,烟雾是失事“飞行员”利用光烟信号管发出,两名失事“飞行员”就在下面。
海上搜救看似简单,实践起来却不容易。尤其对于飞行员来说,胜任海上搜救任务,须对机上几十个仪表设备、开关按钮的使用烂熟于胸,还须经过海上空域、海上搜索、海上悬停等系统训练的考验。在这支搜救部队,担负搜救任务的飞行员100%都能执行海上搜救任务。
海面25米悬停
飞机高度不断下降。当高度表显示距离海面仅有40米时,房培勇通过电台命令绞车手:准备开舱门放救生员下机救人。
救生员胡忠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名合格的救生员,好比坚利的“鹰爪”,须具备过硬的胆识、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战场生存能力。担任救生员以来,胡忠德每天早晚都和救生大队的战友一起,进行5公里越野、100个单杠引体向上、100个仰卧起坐、100个深蹲起立、30分钟单臂攀爬等高强度体能训练,练出了一身钢筋铁骨。
当直升机悬停在距海面25米处时,早已准备就绪的救生员和绞车手打开舱门,顿时一股强劲的海风涌入机舱。出舱、下降……在海风中摇摆的救生员不停地用手语与绞车手和机长交流,以此来保持平稳。
下降、再下降……正当救生员胡忠德快要接近“失事飞行员”时,一个海浪将被救目标冲到了5米开外的海面。他不得不再次用手语与绞车手和机长交流,要求修正方位。看到这一幕,机组成员的心一下子紧张起来。
“必须加快速度。”由于直升机悬停时飞机处于持续大功率工作状态,如果悬停时间过长很有可能会威胁到飞机自身安全。机舱内机械师时刻紧张地关注着发动机、主减等各种参数性能,并随时报告给机长。
一次、两次,机舱外经过救生员、绞车手和机长三次密切协同,救生员终于靠近了被救目标。固定、收钢索、上升……第一名“失事飞行员”顺利获救。经过检查、止血、包扎、建立静脉通道、生命体征检测,救生员对“飞行员”实施救治。另一名“飞行员”也顺利获救。此时,飞行员、空中机械师、空中领航员已选择好最合适的航线,机长房培勇驾驶着“吉祥鹰”向海岸线飞去。 (责任编辑:朱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