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2011年10月26日电 /美通社亚洲/ --“最早的中国”-- 发现中国文化考察活动近期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圆满落幕。活动以公益性文化传播为目的,旨在通过深度行知体验的方式,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精神源流进行发掘,以帮助当代国人正确认识中国人自己的心灵力量和软实力。本次活动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现中国基金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众考古中心联合主办,并得到中共运城市委、运城市人民政府、中共偃师市委的大力支持。由曾经成功运作过六年“玄奘之路”系列文化活动的北京行知传媒文化有限公司,与运城市文物局、襄汾县文物旅游局、中共偃师市委宣传部共同承办。 10月14日上午,由各界专家、媒体人士及企业家组成的发现中国文化考察队抵达山西运城万荣县的汾阴后土祠,在为纪念汉武帝刘彻的千古绝赋《秋风辞》而建造的秋风楼前举行了此次考察活动的启动仪式。全国妇联下属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秦国英女士,运城市副市长陈竹琴女士出席了启动仪式并致辞。全体队员登楼远眺,观看汾河汇入黄河的壮观景象,感受“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的风气,在追古幽思中正式开始发现中国的文化旅程。而后从晋南到豫西,他们一起踏访了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拿起我们祖先使用过的工具,走过我们祖先走过的路,追溯中国考古学和中国文明的源头,探寻“最早的中国”。 本次文化考察活动的最大亮点是体验。队员们在权威考古专家的指导下,接触到只有考古学家才能亲历的工作,真实地去触摸历史文明。在为期五天的行程中,队员们体验了石器打制、日出观测、铜矿调查、田野考古,并重走了古代重要的交通线路 -- 虞坂古道。 在襄汾丁村遗址,考察队员们一路调查断崖,捡拾石料,在考古专家王益人的带领下,亲手打制石器,体验原始人类的生活。打出的锋利石刀甚至可以用来削苹果,大家都感慨于石刀的威力,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原始人类是如何利用石器来生活的。在陶寺遗址,队员们在聆听了陶寺工作队长何驽的讲座后,夜观天象,在已经回填的遗址上野营。隔天清晨,在复原的陶寺“天文台”遗址上观测日出,当太阳从塔儿山跃升,光芒恰从观象台的某个缝隙中直射而出,令现代人感受了一把4100年前的“中国时间”,感受古人是如何预知节气的,在场的队员都被祖先的智慧所折服。随后,队员们爬上中条山,在冶金考古专家李延祥的指引下,深入古老的铜矿洞,考察古人的采矿遗迹,探索这一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是如何走出深山,最终成为辉煌的文明标志。来到正在进行挖掘的周家庄遗址,考古专家戴向明指导队员们拿起洛阳铲,尝试考古钻探,在探方中亲身体验考古挖掘,亲历瓮棺和陶罐的出土,拨开“鬼吹灯”的迷雾,体会一个普通考古人的坚守,体会一块普通的灰色陶片和人骨所传递的久远而丰富的内容讯息。最后,队员们来到“虞坂古道 -- 古代盐道”,横穿中条山,重走数千年来盐商们艰难的财富之路,用脚步丈量“石上车迹深一尺”的沧桑。 在活动中发现中国文化考察队还在中国考古的起源之地 -- 山西运城夏县西阴村,举行了纪念中国首次自主考古发掘85周年暨中国考古第一人李济诞辰115周年活动。 《李济传》的作者岱峻与大家分享了李济先生的生平。李济之子、人民大学教授李光谟先生也送来贺电,表示对活动的支持。队员们参观了西阴遗址并在纪念碑前共同许下“追随李济先生脚步,探访晋南,寻绎中国人的原始”的誓言。此外,为了纪念李济对中国考古学的开创之功,发现中国基金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设立“发现中国李济考古学奖学金”,用以奖励海内外考古专业在读的,积极进行考古学研究探索,并向大众普及考古知识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奖者将受邀参加“发现中国文化考察队”,在实践考察中深入学习,让更多公众接触真实的考古学。 本次活动的参与者充分诠释了公益文化建设的多元参与理念。考古学家、经济学家、物理学家、作家、媒体人士、企业家,群贤毕至。一路上,队员们就“最早的中国在哪里?”“夏朝是否真正存在?”等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前院长张维迎教授也是考察队的成员,他表示作为考古历史的外行,此行的目的就是学习,而这一路走来,在现场的亲身感受后,他感到收获丰厚,也体会到活动宗旨“发现中国,发现自己”的内涵。与大家分享感悟时,他说:“人类的历史贯穿着两个逻辑,强盗的逻辑和市场的逻辑。技术文明的进步,让人类越发走向市场文明,从而更和谐。我们中国人无论最早从哪来,都应该尊重学术科学,而绝不能为某种目的导致学术垄断,大众无知。” 从陶寺到二里头,在这古老神秘的夏文明探寻之路上,考察队员们经历了从未有过的体验,通过“行知”,为文化寻根之旅赋予了真实有力的意义。也相信多学科的碰撞,多元文化的交融,对进一步探索以公益为目的的传统文化发展思路,发掘中国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消息来源 行知传媒文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