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左鸣答谢记者。李庆斌 摄
谭瑞松接受媒体记者采访。徐一新 摄
在中航工业第三届媒体日上,来自中央和全国20多个省市的近200名记者与中航工业的领导一起回顾了三年来中航工业“蝶变”的成就,并共同展望中国航空工业未来的发展。记者们就中航工业的“两融”战略、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内容纷纷提问,中航工业副总经理谭瑞松、吴献东、耿汝光、张新国分别作了回答。
不断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
《中国航空报》:中航工业一直重视国际化开拓,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未来国际化开拓方面有哪些举措?
谭瑞松:国际化开拓是中航工业的战略之一,目前我们航空工业发展的主体还在国内,我们希望在未来有限的时间内,使国际销售的比重先达到1/3。现在以中航国际、中航技为代表的航空产业板块都在向国外扩展,而且势头在不断加强,可以预见这一战略在3到5年内一定会有明显成效。
中央电视台:中航工业收购欧美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海外并购的资金投入如何?
吴献东:中航工业的并购主要围绕产业链展开,总的投入接近70亿元,并购的七家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00多亿元,每年利润可达到十三四亿元。尽管并购的规模不大,但对中航工业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的战略至关重要。这些并购都集中在这两三年,也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进行的。我们从复合材料入手并购了FACC,今年又加大步伐先后并购了美国西锐公司和大陆航空发动机公司,这两个公司对于我们发展通用航空至关重要。大陆航空发动机公司主要为通用飞机提供发动机等配套设施,西锐公司是美国第二大通用飞机公司,这两家公司加入中航工业以后,对于中航工业的通用飞机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待我国的低空开放后,相信我们的通用航空产业会迅速发展起来。可以说,中航工业的并购主要围绕我们的产业链进行,包含复合材料、通用航空的发展,将来可能还会有更多项目进行。
《21世纪经济报道》:中航工业3年来一直在进行上市计划,那么其整体上市会选择怎样的资本市场?对于A股市场,中航工业如何看待未来几年扩容的压力?
吴献东:三年前,中航工业在重组成立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曾明确表示要用3到5年时间将主营业务及其主要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我们一直在推进这一计划,也可以看到,中航工业的资产证券化率从15%已上升到52%,目前还在开展业务重组,正在不断实现这一目标。
近几年国资委提出中央企业要从总部实现整体上市,我们也正在研究方案。由于中航工业是一个军工企业,我们的上市过程需要征得相应监管部门的认可,因此会经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但这会是将来发展的大趋势。
中航工业实行专业化经营与发展,各个业务板块都有上市公司。目前我们在依托各个板块的上市公司进行整合,一些板块的上市已经完成,其他的板块正在进行中。如果中航工业要整体上市,预计会选取A股,对于A股市场我们充满信心。
顾惠忠、孙卫福在答谢会上。李庆斌 摄
谭瑞松、吴献东、耿汝光、张新国回答记者提问。吴斌斌 摄
《华商报》:阎良有着非常好的航空产业基础,近年来西安阎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也迅速发展。中航工业与西安有无加强合作的打算?在阎良地区有没有进一步的产业布局?
耿汝光:阎良是我国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也是中航工业重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阎良一直是中航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中航工业组建后,始终把阎良作为很重要的基地谋划发展,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把飞机公司注册在陕西,包括西飞、一飞院、起落架分厂等飞机公司的主要成员单位都在阎良。除了现有产业外,今后会根据航空新产品的研发需要做一些调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相信阎良航空产业基地一定会获得更多更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石家庄日报》:河北省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中航工业将如何在河北省布局航空产业发展?石家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进展如何?
谭瑞松:石家庄是我国航空工业的重要基地,是环渤海经济圈航空工业投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河北省委省政府、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与中航工业达成的共识,中航工业已准备在河北地区进一步发展航空产业和相关产业,我们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在“十二五”末期在河北的航空产业达到百亿规模。
直升机、幸福航空等板块持续协调稳定发展
《黑龙江日报》:从保有量来看,中国还是直升机小国。天津直升机产业基地在中国直升机产业中具有怎样的意义?
谭瑞松:直升机产业是个方兴未艾的产业。目前全球直升机保有量大约有3万架,其中民用直升机占大多数。我国现有注册的民用直升机只有200余架,大约是美国的百分之几。而我们的人口有13亿多,美国只有3亿,这说明我国直升机的发展空间巨大。目前国家正在推进军民“融合”,直升机正是军民结合的最好发展平台。中航工业在天津发展直升机,一个是中航工业“两融”战略的需要,一个是民机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要支撑军工产业跨越发展,必须把“民”发展起来。融入区域经济,利用“区域”的实力发展民用航空是明智的选择。相信中航工业直升机板块覆盖的天津地区、哈尔滨地区以及景德镇地区会相得益彰、比翼齐飞。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请介绍幸福航空成立以来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计划。
耿汝光:中航工业赋予了幸福航空两个使命,一是发展我国支线航空产业,二是发展民族民用支线飞机产业。2008年3月幸福航成立后,我们希望通过三步来完成这两个使命。第一步是打牢基础,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我们已了解了支线航空的客观规律,完善了支线航空需要的设施、人员、服务,目前MA60的市场反馈良好。第二步,扩大幸福航空机队,我们希望在三五年后成为国内支线航空的领头羊。第三步,希望幸福航空获得更大发展,为我们国家的支线航空,特别是在西部、在支线网络密集的地方提供服务。另外,MA700飞机计划在今年底明年初完成立项,2016年左右投入到支线航空使用。
航空科技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经济观察报》:中航工业提出未来五年要投入100亿元,在发动机产业中打翻身仗。目前发动机产业进展如何?
谭瑞松:航空发动机是需要慢工、精雕细琢的工艺品,然而制约发动机发展的现实大家有目共睹,对于我们来讲要加强我们的短板,所以提出要打翻身仗。而打翻身仗也是个相对概念,不是说发动机不行了,而是相对于飞机、航电系统等领域快速发展来说,要加快速度发展。中航工业因此专门成立了发动机振兴委员会,总经理林左鸣任主任,决心利用五年时间在发动机的短项、弱项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4月份到现在,才半年,还不足以表明结果如何,但大发展的阵势已经拉开了。
环球网:前段时间有关中国制造航母的事情在国内外传得沸沸扬扬,航母的战斗力离不开舰载机,我们是否已经有适合航母的飞机?
耿汝光:我们国家发展武器都是有计划的,航母也是有计划的,不会盲目发展。作为中航工业,航空武器装备是按照国家的需要和安排来研制,我们就是要努力研制出满足维护国家安全和和平要求的武器装备。飞机不会在地下,总有一天会飞起来,咱们还是等待着“眼见为实”吧。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不久在西安坠毁了一架“飞豹”飞机,目前事故调查进展如何?
耿汝光:“飞豹”战机在陕西的通航大会上坠毁,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大家也很关注。事故发生后,我们立即组织相关单位调查事故原因和相关情况,并召集了国内众多极具经验的专家成立了事故调查组,展开事故原因调查和分析。目前飞机的黑匣子已经找到,调查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们已经掌握了主要的情况。由于飞机是高科技产品,我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最终的调查结果出来还要等一等。
飞机出事后,各方面都很重视,我们心情也很沉痛,其实我们最希望飞行员们都能够安全地从事飞行工作。目前,装备了“飞豹”飞机的空军海军,都在进行正常的飞行和训练。为了使我们的损失最小,为了能促进今后的工作,我们也希望把原因找得更准,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确保以后的飞行更加安全。
《光明日报》:中航工业在三年“蝶变”中,航空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
张新国:航空工业作为高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在科技发展和高端制造方面应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过去3年里,中航工业军机产业、民机产业双向发展势头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科技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作为一个产业,先进的技术一般都要提前10~20年进行储备。我们现在看到的飞机,它的技术积累都超过了20年,所以科学技术的规划一定要超越当前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科学技术并没有停留在当前的需要,而是要展望2020年、2030年的规划发展。全球飞机在不断更新换代,我们的军机、民机发展也要按照规律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更新换代。比如从飞机整体空气动力方面讲,大家会看到气动结构的布局不断发生变化,材料、基础的器件,甚至电子机械等都在改进提升,除了对传统航空科技根植的基础要不断发展外,还要不断改变科技发展模式。
举个例子,我们以前看到的飞机材料都是单一金属的,随后发展到铝合金、铝镁合金、钛合金,到现在碳纤维合金材料占到很高的比例。这种科学技术的进步只能体现在飞机的性能和功能上,但它的内涵包括飞机的电子设备、任务系统、功能系统都在不断升级。在国庆阅兵上吸人眼球的预警机的“大转盘”、“甩辫子”的加油机,背后是一系列科学技术的积累和长期基础的打造。
过去3年里,我们不仅要为未来发展做技术储备,同时还要建立开放式的航空科学技术发展架构。在航空工业内,要发扬设计所、研究所、企业研发中心的能力,和国内一流高校构建战略联盟,和科学院系统以及其他工业相关部门建立开放式研发平台,同时与国外航空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新型的开放式的研究体系。面向未来,不断建立开放式的研发平台,才能使我们不断继续强化自己的科研技术,同时还能吸纳国内和国际先进资源,加速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我们的航空工业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好的发展机遇下,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必突飞猛进。
《山西日报》:我们知道中航工业太航是航电系统生产研制企业。请问,目前我国的航电系统技术取得了哪些进步?未来发展线路图怎样?
张新国:我们的航空企事业单位在全国分布很广,太航是航空电子系统大气传感器的研制生产企业之一。航空电子系统大气传感器是飞机重要的传感器之一,经历了几代技术的发展,大气系统与其他包括汽车、高速列车等各类运载器系统发展有密切联系。我们希望发挥这类传感器的特长,将其应用于飞机以外的产品。运载器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凡在空气中运动的运载器都要用到大气传感器,所以它的发展前景会很好。如何使这种技术立足航空向其他行业辐射,同时借鉴其他行业优势,扩大成一个产业,这是航空工业本身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实现军民融合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中航工业在大力发展非航空产业,那么未来非航空产业会在整个中航工业中占据多大的比重?
耿汝光: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了60年,我们走过的道路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这是我们自己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也是国家对我们的要求。在发展非航空产品过程中,我们走过了很多曲折的道路。从一开始国家军品订货量陡然下降,我们手足无措,“找米下锅”,开始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次民品创业。那时候很多产品并不是按照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起来的。到了2000年以前,我们在非航空产品发展方面开始“主动作为”,按照国家给我们的定位发展非航空产业。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基本都是高附加值、与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的产业。我们希望国家航空工业的投入,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基础设施方面都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满足国家在国防和民用方面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发展非航空民品的指导思想。
以中航工业旗下的天虹商场为例,它的创建是在深圳,原本是在小小的产业园里有一些写字楼和办公楼,这些除自用之外,还用来出租等以求谋生。发展到后来,实现了经营商场的发展道路。结合我们从事航空制造业的管理经验,将商场发展成了很有竞争力的消费产业。在这个基础上,天虹商场不断在南方拓展业务,开设了30多家天虹商场。随后又在北方发展,在北京成立了几家天虹商场。
这个产业的起源并不在于我们拥有竞争力,但我们把对商业的理解融入了自己的管理理念后,使得该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们希望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品。
(责任编辑:高沛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