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两条微博,在网络世界掀起轩然大波。
一条来自《经济观察报》调查新闻部记者朱文强的微博:央视员工爆料,现在的果冻和酸奶存在很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后你们谁也别吃果冻和酸奶了”,“哪天你们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 另一条则来自央视主持人赵普:转发来自调查记者的短信。同志们:不要再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 两条微博,指向了同一个方向:果冻和老酸奶中的胶类物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胶和卡拉胶。 于是不但有网友@“浙江微博医生”,还有不少网友在这个平台上热议起来。 按照网友们的分析,两条微博所言,其实是指大量工厂使用皮革废弃物加工食用明胶,或提取人造蛋白粉,为下游的食品厂提供辅添原料。 出于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记者发现,这两条微博不断被转发。初步统计,从昨天上午11点到昨天下午2点左右,赵普的微博已经被转发超过7万多次。 但昨天傍晚17:45左右,赵普突然删除了自己所发的微博。 然而,对于此事的讨论,却没有停止过。 观点一: 如果实在想远离明胶,专家教你四招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任副教授范志红在微博中表示:果冻里的凝胶剂,是海藻中提取的卡拉胶,和动物皮什么关系都没有。卡拉胶无毒,但它不能为人体消化吸收,孩子吃果冻太多,会占用胃容量,除了糖,吃进的其他营养成分太少,会造成营养不良。 而酸奶中增稠剂品种很多,明胶是其中一种。范志红说,食用明胶是安全的,但明胶是否食用级,用眼睛看不出来。如果实在想远离明胶,那么可以: 1、不购买皮冻、肉冻、水晶肠、灌汤包等食品。 2、买酸奶不要追求浓稠或成冻,天然酸奶经过摇晃搅拌之后会变稀,比牛奶稠不了多少。 3、少吃各种软糖、雪糕、冰淇淋等产品。 4、买价格超过同类产品平均值的产品。 观点二: 不买“三无”产品,不用太担心 范志红说:什么类型的食品都有出事可能,就像哪里都会有犯罪分子。我们不会因为每年成千上万起刑事案件就不出门,也不能因为一年有几十次食品安全事件,就什么都不吃。 科学松鼠会成员、《吃的真相》作者、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昨天也在微博上表示:关于酸奶和果冻所谓“可怕内幕”的传说,在看到具体的“内幕”之前,不好评论。不过,即使存在某些非法生产,也不代表市场上的产品,就都是那么生产的。(任何产品都有捣鬼的可能),如果因为“可能有产品捣鬼”而不吃,那么就没有任何食品能吃了。 食品科学硕士“玉子桑”则在果壳网上表示:果冻中的胶类物质,所占的百分比大概在0.4%到1%左右,就算工业级别的“皮鞋胶”,能比食用级别的胶便宜一些,但是这么小的用量,对于大型企业的生产者来说,为了那么一点点的蝇头小利,冒着破坏企业信誉的风险,是非常不值得的。 但是在个别个体无照加工点,也许真的有可能存在用工业级别的原料,来进行生产加工的这种情况。作为消费者,只要不买“三无”产品(无厂名、无厂址、无卫生许可证),应该就可以放心大胆地食用了。一看包装,不要太劣质;二看,厂家厂址等信息;三看合格证,QS标志一定要有;四看生产日期。 杭州新希望双峰乳业总经理: 老酸奶有安全保证的 从无营养到不能吃,焦点就在于老酸奶是否用了工业明胶。 “靠肉眼,消费者很难分辨。”浙江大学食品与生物学院副院长叶兴乾教授说,工业明胶是不允许用于酸奶等食品的,大品牌理论上不会冒这个风险,食用明胶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 杭州新希望双峰乳业总经理王铁军说:“我们正规乳业企业的老酸奶产品,是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规范生产的,有安全保证的。” 各乳制品企业都在生产 2010年左右,老酸奶开始在全国各地红火起来,光明、蒙牛、伊利等几大品牌“老酸奶”一个不落,在杭州,新希望产的“西湖老酸奶”也受欢迎。 新希望双峰乳业一负责人告诉记者,“西湖老酸奶”是2011年推出的中高端产品,目前只在杭州销售,很受欢迎。 “小作坊的这种行为无疑是短视且极不负责任的。”在杭州新希望双峰乳业总经理王铁军看来,“就像白酒行业有假酒一样,几乎所有行业都有假冒伪劣扰乱整个市场,但正规乳业企业的老酸奶产品,是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规范生产的。本土企业的奶源和原辅材料都符合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要求和行业规定,是完全可以追溯的,也是有安全保证的。同时,本地企业奶源生产销售都在消费者眼皮子底下,不大可能乱来。” 4月9日下午,在建国路乐购超市记者看到,各大品牌的老酸奶仍受欢迎。 老酸奶是这样制作的 所谓的“老酸奶”,就是过去传统制作的凝固型酸奶。这种酸奶不是黏稠的液态,而是基本上呈现固态。这种固态不是加了任何凝固剂,而是牛奶蛋白质的一种特殊凝胶状态。把消过毒的牛奶、糖和菌种加到干净的容器当中,保温发酵几个小时,牛奶就会变成固态,每个自制酸奶的人都知道。这种蛋白质凝胶状态很脆弱,只要用力搅拌,就能让看似坚实的凝胶重新变成液态的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