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架飞机“豪赌” 2006年5月19日,当兰世立第一次目送自己的“紫罗兰”航班消失在远处的天际时,他的心情应该无法平静。这位从卖电脑起家,做过餐饮生意,最终依靠房地产和旅行社完成原始积累的福布斯富豪终于实现了他的“航空梦”,尽管相比于奥凯、春秋、鹰联等民营航空,东星是一个市场的“迟到者”。 回想东星创立之初,用一场“赌博”来形容并不为过。东星航空8000万元的注册资金,对于动辄上亿的航空业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而当时一台飞机发动机的售价便达650万美元。购买飞机的钱从哪里来?不按常理出牌的兰世立开始了他的“冒险”历程。 2005年6月,东星公司一拿到民航总局的批文后,便抛出了20架飞机的庞大采购计划,对于通常靠租赁或购买一两架飞机起家的航空公司而言,东星无疑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一时间吊足了全世界所有飞机制造企业的胃口。整个2005年的下半年,武汉成为了全球航空工业展示的舞台。波音、空中客车、通用电气、庞巴迪,俄罗斯的、巴西的甚至中国神舟,各国航空器制造厂商轮番造访武汉,无一例外的向东星示好,希望能签下这笔大单。 东星开始了与世界上排名前十位的飞机租赁公司的谈判历程。然而价值120亿元的采购单子大到需要一家资本超过千亿元的银行才能提供担保,国内尚没有一家银行有如此规模。这正是兰世立的如意算盘——如果谁想独吞这个“大单”,必须要作出策略上的让步。 2005年11月27日,对于东星航空和兰世立而言,无疑是最辉煌的一天,不仅以1.8亿元人民币的首付、签下由空客和GE提供的价值120亿的20架飞机的大单,破天荒地,东星居然获得了通用“免银行担保”的特殊政策,由欧洲出口银行负责为其提供60亿元、15年期限的长期贷款,制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免银行担保 卖方信贷”模式的神话。 虽然东星打破了许多民航业的固有规则,“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堪称商界奇迹,但兰世立自此难以摆脱“大忽悠”的嫌疑。而从东星总裁到总经理都是航空业门外汉的出身,业界开始流传东星将航空公司包装上市或倒手圈钱的投资意图的揣测。对此,兰世立公开予以了否认。 “美国人口总量为2.5亿的时候,其民航客机总量就超过了5000架;中国人口13亿,截至2006年,中国民航客机总量只有835架。”这是兰世立经常爱举的一组数据,数据对比背后的用意,不言而喻。此外,兰世立宣称,东星的底气来自于旗下东星国旅遍布全球的旅游和票务网络,“每年至少有13万人乘坐飞机,分配到每天便有300余人。未来武汉航空市场的增长潜力是巨大的。” 显然,看好未来国内和武汉航空市场,是兰世立敢于豪赌的关键。 错位经营策略 2004年1月15日,新的《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规定》有如一声“春雷”,击碎了近十年来民营企业难以进入航空领域的坚冰。一年后,获得批准的奥凯、春秋、鹰联合三家民营航空相继飞上蓝天,并以民航业中的杀手锏——低价机票,催生了中国廉价航空的概念。作为“后来者”入场的东星,必须解答的选择题是:廉价还是非廉价航空。 兰世立率领他的团队赴海外考察了美国西南航空、英国维珍等著名航空公司,发现国内高达90%的商务旅客比例使得国内廉价航空的市场并不成熟。而且国内航油由中航油统一供给,占据国内民航成本1/3成本的航材大都从国外进口,很难如国外航空公司般有压低成本的巨大空间;而且东星航空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但走非廉价之路,东星航空有东星国旅稳定的客座率作为强大支撑。 为了让东星航空成为中国航空公司里面“飞机性能比别人好、飞机外观比别人好、机内配置比别人好、服务比别人好、餐饮比别人好”的“五好分子”,兰世立对公司的客机进行改造:将座位数由紧密型单级布局148个减少至两级布局128个,座椅全部改为真皮椅,飞机涂成扎眼的紫色。兰世立的这些怪招曾遭致几乎所有人的反对,连空中客车公司都很奇怪,觉得他太大胆了。(责任编辑:admin)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