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食堂内停有5架飞机!”6月15日,该图片在网上迅速传开,各种议论可谓“铺天盖地”。飞机来自何方、有何用途?记者就此采访了动力与机械学院自动化系教授郑贵林。
这5架飞机来自德国,乘船越过印度洋来到中国,暂时放置在工学部三食堂。郑贵林表示,引进这批飞机,一方面是为了培养自己的飞行员,一批英国飞行教官近期将来到武汉,教出中国的第一批教官;计划在武大的背景下建设航空学院,每年培养1000名飞行员。另一方面是为了将来制造这种机型,“希望这种旋翼机5年内在中国能完全自主制造和国产化,争取实现年产3000架旋翼飞机的产能。”
郑贵林一直从事旋翼机及低空飞行器开发、制造、运营。经过与美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等多个通用航空飞机公司的专家探讨,自旋翼飞机以其飞行安全、驾驶便捷、价格低廉、运营费用经济进入郑贵林的视野。他认为,中国的通用航空可以从结构相对简单、飞行十分安全的自旋翼飞机起步。
旋翼机充分利用空气动力学,顶部的旋翼在运动中自主旋转产生浮力。该机不存在失速问题,在恶劣的气象环境下也可以起降,与直升飞机相比有更好的气象、环境适应性,且具有低空、低速、驾驶简便的特点,能够有效解决国家缺乏可靠低空平台的一系列难题。
郑贵林领衔的“通用航空”项目团队,在武汉市、武汉大学以及李德仁、刘经南院士等专家的支持下,迈出了“翱翔通航产业计划”的第一步。该计划涵盖通用航空产业链,包括自旋翼机制造、飞行员培训学院、航空俱乐部、通航研究院、仿真研究院、通航机场等方面。
2013年低空开放政策的逐渐落实,是中国航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通用航空关联着各行各业,将在多个方面改变各个行业的思维和运行方式。武大引进自旋翼飞机将给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学、遥感、测绘、农业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推动相关学科融合创新。
有网友质疑自旋翼飞机过于低端。郑贵林指出,中国的通用航空刚刚起步,引进国外产品不在于技术难度,从难度较小的自旋翼飞机着手是务实的表现;而且引进自旋翼飞机主要解决社会、产业和通用航空发展的需要。我国一直致力于通用航空飞机研究,但是一直没有自己的认证产品。 (责任编辑:张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