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聿温/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全景式反映中国民航乘务员工作和生活的长篇报告文学。1950年8月1日,新中国民航开航。1955年,中国民航局在北京中学生中招收了第一批乘务员,人称“十八姐妹”。从那时到今天,中国民航已经拥有空姐3万名……
上集回放:第一个飞专机的是马鸿志,1956年3月26日,从北京飞昆明接贺龙,那时十八姐妹的集训还没有结束。
十一、专机故事之二
马鸿志飞缅甸总理吴努和周恩来总理的专机,又遇到了小难题。专机服务工作要求很严,不仅要求乘务员有良好的态度,还要懂外交礼节。马鸿志送茶水时,按照“客先主后”的礼节,准备先把茶水送给吴努,再送给周恩来以及其他人员。然而,马鸿志步入客舱时,只见吴努正在双手合十,两眼紧闭,盘腿打坐,还念念有词。马鸿志一下子愣住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周恩来小声说:“他在工作,不要打扰他,先给其他外宾吧。”
不过,这个小难题和马鸿志从昆明回北京飞越秦岭时,周恩来专机结冰比起来,就算不了什么了。周恩来专机飞越秦岭上空时,天气突然变坏,山顶雾蒙蒙的,能见度很差。为了防止撞山,伊尔-14必须突破一般飞3600米到3900米的界线,飞到4200米。而这时飞机上缺氧,乘客会很难受。由于飞行高度高,天气冷,机组担心的飞机外面结冰的事儿还是发生了。这加重了飞机重量,上下颠簸得厉害,不少乘客脸色苍白,呕吐不止。
机长要马鸿志转告周恩来,请他暂时停止工作,躺在沙发床休息。马鸿志转达了机组的心意,没有想到周恩来却大声地笑着说:“不用,你们看我很好嘛。”又指指其他乘客说:“你们的脸色都发白了。”然后指着吸氧面罩对马鸿志说:“给大家送去吧。”说完,又低头看起文件来。其他乘客看周恩来坚持工作,谁也没有躺在床上休息。马鸿志只好坐下来,用恳求的目光看着周恩来。周恩来看出了马鸿志不安的心情,放下文件,对其他乘客说:“成秘书(指成元功),你还记得吗?1946年我们从重庆坐国民党的军用飞机回延安,天气不好,本来飞机不应该起飞,可是飞行员为了完成任务赶回家过节,硬要起飞。结果也是在飞越这个山头儿的时候,飞机严重结冰。飞行员打开紧急舱门,把所有行李、货物都扔下去了,幸亏没有把我们扔下去,否则今天就不会再来了。”乘客们都笑了。一场虚惊不知不觉过去了。马鸿志算是见识和懂得了什么叫做大将风度。
还有一次,周恩来把马鸿志叫到身边问:“你们乘务员不飞行时都干什么?”“学习。”马鸿志回答。“可以种点儿试验田嘛。”周恩来知道当时的首都机场有不少地荒着。“不一定要求很高,每亩能收500斤麦子就很了不起了,既绿化了机场,又有收益。”马鸿志点点头。周恩来又说:“你们也可以到101厂学技术,艺不压身,3年以后不做乘务员了,还可以做技术员。”后来,马鸿志离开乘务员岗位后,经过培训做了财务人员。
1957年的一天,王竹报第一次执行周恩来的专机任务,心情很紧张。周恩来一上飞机,王竹报便轻声问候:“总理好。”周恩来面带笑容地说:“你好。”说完慢慢走到座位坐下。飞机平飞后,王竹报给周恩来送上绿茶。周恩来亲切地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王竹报,竹子的竹,报纸的报。”“竹报平安,那我们的飞行一定是很平安的喽。这个名字是谁给你起的?”“是我父亲。”“你父亲一定是知识分子?”“他是中学英语教员,也在大学任课。”“看来是书香门第啊。”周恩来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顿时打消了王竹报的思想顾虑。
此后,王竹报飞周恩来的专机多了起来。越南主席胡志明来华访问,周恩来陪同乘坐伊尔-14“600”号专机。周恩来特意向胡志明介绍了王竹报的名字。胡志明给王竹报写了两句中文诗:“竹报平安,竹报殷勤客自安。”
(责任编辑:高沛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