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年初,中国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简称“民航局”)颁布《民航局开展保障航班正常和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处置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出台了中国民航史上最严厉的航班延误治理措施。自2010年2月10日至12月31日,中国民航将用整整一年时间,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四个机场为重点,在全行业开展航班延误专项整治工作,显示了中国民航整治航班延误、提升服务质量的决心。 航班延误是难以避免的一大难题 航班延误相对于航班正常,是指航班服务的迟延耽误,即航班在进港或离港时超过了民航主管部门批准的航班时刻表所载明的一定时间,俗称民航航班的“晚点”或“误点”。由于飞机关闭舱门后,发动飞机、离开停机坪、滑行到跑道还需一定时间,我国民航一般认定超过班期时刻表公布的离站时间和到达时间15分钟以上起飞的航班属于延误航班。根据2008年3月实行的《民航航班正常统计办法》,延误航班是指超过班期时刻表公布的离站时间后15分钟(北京、浦东、广州以及境外机场为30分钟,虹桥、深圳机场[5.87 0.34%]25分钟,成都、昆明机场20分钟)之后起飞的航班,或者在班期时刻表公布的到达时间15分钟之后落地的航班。 从旅客等待角度出发,航班延误分为机上延误和机下延误。旅客在机场候机等地面区域等待,为机下延误,这种情况下如果大量旅客集中一处,容易产生罢乘或聚众滋事等事件;旅客登机后,在飞机客舱等待飞机起飞或降落,是机上延误,这种情况下,旅客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发生霸机等事件。 航班延误产生的六大原因 造成航班延误的原因可以大致分为六大类:航空公司原因、天气原因、空中交通管制原因、机场保障原因、旅客自身原因、其他原因。 近10年来,由航空公司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数量和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航空公司自身原因主要包括工程机务、运输服务、空勤人员和公司计划四种。我国大部分航空公司管理水平较低,飞机的日利用率较高,航班运行效率较低,以及备份运力不足等,这些往往造成航班延误的发生。 近年来,我国空中交通流量增速较大,飞行管理难度较高,因流量控制、航行保障、禁航等空中交通管制造成的航班延误在我国的比例超过了20%。空管包括空中流量控制、重要飞行、科学实验、空防、避让特殊航班等。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流量控制,其主要构成因素有等候飞行高度层许可,调整航路飞行间隔,航路、航路机场或目的地机场的飞行间隔限制,调整跑道、滑行道间隔,飞机进近着陆排序等待等。 恶劣天气是造成航班延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天气原因造成航班延误的比例较高,2008年天气导致的航班延误达到延误总量的22%。对于航空公司来说,天气原因属于不可控因素。 机场、安检、场区秩序等原因引起的航班延误都属于机场保障原因。机场原因导致的延误相对较少,近几年平均在2%左右。机场保障部门对于各航空公司的经停和往返航班负有过站检查、签字放行、排除故障、清除冰雪等各项保障工作也是造成航班延误的原因。 旅客自身也是航班延误产生的原因之一,这个因素一般占到延误总量的2%-3%。常见的旅客原因很多,主要有:不熟悉民航的登机程序;证件不符或者携带违禁物品;醉酒或者伤病;中途终止旅行后不通知民航有关部门;法律意识淡薄,在飞机上谎报险情等。 除了以上具体原因外,航班还可能因为食品供应、油料保障、联检、地面事故、意外情况等其他原因造成延误。 需要调动各种因素予以解决 航空公司虽然是我国航班延误的最大责任主体,但仍然有半数以上是航空公司不能控制的外因造成的。所以,航空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为空管、天气等其他原因额外“买单”了。我国2004年颁布的《关于因航空公司原因导致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意见》也规定,航空公司只对航班调配、维修养护等航空公司自身原因引起的延误负责。(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