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主页 > 航空航线新闻 > 正文

中国“大飞机梦”重启 创新体制是成败关键

1970-01-01 08:0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阅读: 次 我要投稿

2007-03-24

  大型飞机项目初步测算投资研制经费约500亿元-600亿元人民币,多个部委牵头,并由一位副部级官员统筹。但是,投融资体制创新和市场化运营,才是决定新一轮自主研发成败的关键

  出于技术和战略的双重考量,2007年全国“两会”前夕,中国政府决定重启大型飞机自主研发项目。

  《财经》获悉,有关大型飞机研制的专项论证报告,已在今年2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获原则性通过。项目研发将“军、民两立”,军机项目设于西安,民机项目放在上海。初步测算投资研制经费约500亿元-600亿元人民币;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将负责项目牵头,国防科工委等部门参与,并由一位副部级官员统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下称一航集团)原总经理刘高倬向《财经》记者证实,国务院目前基本采纳的方案思路是“一次立项、两个机型、军民统筹、系列发展”。大型飞机项目最快于今年内搭建实体平台,项目运作周期或逾十年。

  上世纪后30年间,受国家财力、国防技术、民航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大飞机研制历经挫折,最终停顿,1985年2月,国内首个大型客机自主项目“运十”在研发15年后下马。国家就此易弦更张,尝试以“市场换技术”模式,与麦道、空客两公司合作制造飞机,但亦在90年代末期相继夭折。

  “大型飞机研制必须以体制创新为前提。”知情人士称,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的明确要求。航空业界则普遍认为,大飞机研制平台如何与新的投融资体系结合,引进多元化资本和公司化运营机制,打破技术引进僵局,将研发制造与需方市场有效结合,将是决定新一轮自主研发成败的关键。

决心与时机

  “大飞机”自主研发涵概军用、民用大型运输机。就民用飞机而言,意指150座以上的干线客机,这是民航使用最广泛的主力机型。

  早在2003年,国务院已组织专家就大型飞机立项做调查论证。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大型飞机与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并列16个重大专项。如今,大飞机项目是16个重大专项中最早获国务院原则性通过的项目。

  在此期间,国际航空业界对中国自主研发大型飞机曾有异议。论者以空客公司成立前20年巨额亏损为据,认为飞机制造业对任何国家均意味着巨额政府补贴,是一个奢侈的“烧钱”产业。况且在如今波音、空客两大巨头垄断格局下,后起者要从前者手中争夺市场殊为不易。

  支持者则认为,大型喷气式客机的技术已充分市场化,用资金换技术已非难事。当下中国国力快速提振,财力相对充裕,正是自主研制大飞机的良机。

  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波音公司的合作研究人员向《财经》记者表示,各国飞机制造业起步均赖政府巨额投入和参与。以波音公司为例,其在二战期间的起步主要依赖政府的军机订单,至今其部分研发项目也仍由美国政府投入一半预算。

  “大型飞机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工业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航集团科技委副主任刘大响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

  种种权衡之下,中国政府终于下定决心。据《财经》记者了解,有关部门近年多次组织专家提交论证报告,最近一次论证报告至今年春节前方始完成,论证小组成员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李未,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下称二航集团)总经理张彦仲等业界元老。

  自2003年以来为期三年余的论证过程显示,由于投资巨大、耗时漫长,专家们需对未来十数年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及航空市场作准确估计。前一轮大型飞机“运十”研制的失利,也促使决策者必须牢记前鉴,三思后行。(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心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今日热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