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2 10: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帆 王幸子 阅读: 次 我要投稿
图为翻拍的张瑜家中保留的旧照。照片中,张瑜全副武装,准备起航。(中新网 张帆摄) 双学士战斗机女飞行员张瑜:家庭贫困曾险些辍学 中新网承德7月11日电 题:“雷霆玫瑰”张瑜:苦难练就的中国首批双学士歼击机女飞行员 7月3日清晨,河北省兴隆县兴隆镇小汗沟村。 24岁的张瑜坐在母亲徐桂平的怀里,就像小时候一样,感受着母亲馨香的气息。 父亲张新海开着平日为老板拉货的“三轮马子”,母亲抱着女儿坐在旁边。 “闺女两年半没回家了,这回没呆几天就得回部队,我们送她去车站。”张新海说。 6月25日,张瑜结束了在空军石家庄飞行学院的学习,圆满完成各项考核,继去年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后,又被授予军事学学士学位,成为我军首批绽放蓝天的双学士歼击机女飞行员,亦是河北省唯一一名双学士歼击机女飞行员。 虽然没有豪华轿车相送,虽然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张瑜却从农民父母身上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情。 家庭贫困曾经面临辍学 7月4日,记者跟随小汗沟村妇女主任朱继书来到张瑜的家。“她家挺困难的。”朱继书告诉我们。 和村中众多高大宽敞的农家院相比,张瑜家两扇铁皮大门显得窄小压抑。 院里除了堆放着柴禾、木棍等杂物外,东西两间不大的屋子里,几乎没有太像样的家具,只有墙上的镜框里,身穿蓝色飞行服的张瑜飒爽英姿,朝气蓬勃,亭亭玉立。 张瑜的父亲张新海是作为上门女婿从本县刘家寨村到小汗沟村落户的。1989年底,女儿张瑜出生了,9年后,儿子张博文也来到人间。
图为张瑜在兴隆县兴隆镇小汗沟村的家。跟村中众多高大宽敞的农家院相比,张瑜家两扇铁皮大门显得窄小压抑。(中国新闻网 张帆 摄) 张瑜初中的班主任、兴隆县二中数学教师刘颖慧记忆犹新:“我初二接手张瑜她们7班时,她们班成绩在全年级12个班里倒数第一,数学平均分52,比最好的6班平均分105相差一半。为了让同学们不掉队,我就利用业余时间给她们班补数学。张瑜跟我说,她家没钱交卷子钱,就不补了。可是我发现她上课特别认真,不懂的题反复问,直到弄明白为止,是块好料,就说卷子钱老师给你出。” 刘老师告诉记者,到了初二下半年,张瑜面临辍学。张瑜的爸爸得了坐骨神经痛,干不了活,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都有病需要人伺候,母亲患腰肌劳损直不起腰,弟弟到了上学年龄因为没钱只能在家呆着。 因为张瑜学习成绩好,在年级800多人里排名第50左右,父母原打算供她念下去,但家里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继续上学几乎不可能。
“张瑜性格开朗,一点不自暴自弃,不上学太可惜,我就把她的情况向学校反映了,学校给她免了学杂费、卷子费,废卷子给她当作业本,一直到初中毕业。” 屋漏偏遭连阴雨。身体稍有好转的张瑜父亲为了让女儿继续上学,到附近的工地当小工,没干几天活就被砸伤了腿,本已贫困的家庭如同雪上加霜。 上了初三,学校规定学生要上晚自习,意味着晚饭必须在学校吃,张瑜没钱吃饭,就饿着。刘老师知道情况后决定,“班里同学们喝完的饮料瓶子不再作为班费使用,一律给张瑜,让她卖了以后当晚饭钱。” 整整两个学期,瘦弱的张瑜每周都从学校扛回一麻袋饮料瓶子,背到废品部换回的10块钱,就是她一周的伙食费。
“听同学说张瑜特节省,一顿最多花1块,有时候就吃一个馒头5毛钱;别的同学都带饮料,她带的是罐头瓶装得白开水;地下有时候掉个钢镚,别的孩子不稀罕捡嫌丢人,张瑜都捡起来攒着,现在张瑜这么有出息,跟当年的苦难生活有关系。” 刘老师没想到,她当年一个小小的决定,留住了一个女歼击机飞行人才。 母亲徐桂平告诉记者,为了省钱,张瑜在空军航空大学上学4年,家人从没去学校看过女儿,也没给张瑜寄过一分钱,就连给女儿打电话,刚说几句父亲张新海就催着让挂了,怕花电话费。后来张瑜知道了,只要家里来电话就挂了再打过来。 差点与“女飞”失之交臂 “性格开朗,阳光向上,做事善始善终。”张瑜高中时的班主任、兴隆一中林红老师这样评价张瑜。 “张瑜是个平衡发展的学生,每年学校举行运动会,张瑜短跑、中长跑都报名,很多学生3000米跑到半截儿就不跑了,张瑜每次都坚持到底,骨子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因为出身寒门,张瑜从小感情丰富。
小学六年级时,她被学校推荐参加承德市小学生作文比赛,她的《我的爸爸妈妈》获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母亲徐桂平至今还记得,张瑜兴高采烈的把奖状拿回家,也带回了那篇获奖作文。当父母看到女儿笔下对他们的描写,不禁潸然泪下。 1.66米的张瑜苗条清秀,兴趣广泛,是班里的文艺委员。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差,她压制了自己的才华,没进过任何一个科目的辅导班。 曾经,父母希望张瑜将来学医,但因为要学习5年,张瑜知道家里负担不起;曾经,英语较好的她想当个导游,只因为“导游一年365天都不休息,可以多挣钱,为家里分忧。”已经分配到徐州某部的张瑜在电话中说。 只有父亲知道,张瑜喜欢画画,尽管她没接受过一天辅导,她画的花鸟鱼虫、人物风景却惟妙惟肖。“她知道学艺术费用太高,就放弃了。”张新海流着眼泪告诉记者。 导游队伍少了一名优秀导游,中国空军多了一名“雷霆玫瑰”。
2008年,19岁的张瑜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空军招飞局在全国开始提前批招生,女飞行员的条件格外严格,除了规定身高在1.65米以上,双眼裸视需达到C字表1.0以上外,还要经过文化测试、体格检查、心理选拔、政治审查等检测,高考分数过二本线才能成行。 兴隆县一中推荐了包括张瑜在内的19名女生参加体检。 为了能够实现飞向蓝天的梦想,张瑜硬是吃了40多天的羊肝保护视力。初检过后,19名被推荐者中只剩下张瑜一个人。 高考成绩下来了,很让张瑜伤心。平时“模拟”考试总在二本线以上的她这次距二本线还差一点点。 “全国通知了37个人,没有我,当时失望极了。”张瑜在电话中说,“没想到这37人体检又刷了10人,要补5个人,我接到通知,我的成绩正好在补录线。” 在全国15万多名应届毕业女高中生参加选拔的情况下,凭着坚毅、果敢的性格,张瑜经过180项体检测试,以各项合格的成绩被空军航空大学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录取。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歼击机机动性强,技术难度大,特别是俯冲跃升、快速急转、减速盘旋、斤斗翻转时,常人很难适应。 与男性相比,飞歼击机对女性身体、心理素质和操作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飞行训练是残酷的,经历了空中跳伞、野外生存和初教机起落、特技、编队、夜航等课目训练后,当年万里挑一选拔出来的33个姐妹,只有张瑜等20人拿到了初教机结业证书,张瑜被评为“体育训练优秀学员”;到高教机毕业时,20人只剩16人。 2012年10月,张瑜等16名女飞行员单飞了。 伴随着绿色信号弹升空,张瑜身着新式飞行装具走向战鹰。松刹车、加油门、拉杆……一连串熟练操控,战鹰直刺苍穹,张瑜独自驾驶高教机翱翔于4000米蓝天之上。 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这个称谓深藏着神秘与浪漫。然而有谁知道,在这条风雨兼程的飞翔路上,人前的汗,人后的泪,需要多少艰辛与顽强!
张瑜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平时飞行训练是不会呕吐的,所以对此没有足够的准备。有一次飞行训练,延长了飞行计划,要连续飞行80分钟。这下可把我害惨了。当时,我飞的是长机,我不做动作,就会影响僚机。飞着飞着,我感觉一阵眩晕,一股酸水涌了上来。我一边吐一边飞,由于没有准备呕吐袋,只好把吐出的东西又咽了回去。80分钟坚持下来,喉咙呛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五载寒暑,张瑜与15名战友坚持与男学员按照同一标准训练,她们挑战身体极限,挑战心理极限,挑战意志极限,成为盛开在蓝天的“雷霆玫瑰”。 移植期望让理想永远昂扬 女飞是一个优秀的集体,荣誉与使命感时刻激励着张瑜。 “这种荣誉与使命感让我放弃对长发飘飘、衣裙摆摆的向往;让我放弃对婀娜身姿、小鸟依人的渴望,让我放弃在父母身边行孝的憧憬;使命感教会我不怕晒黑,不怕身体强壮、肌肉凸显,不怕流泪流汗。飞行没有性别,训练场上也没有性别,所以,我们要付出比男生更多的努力,需要更多的坚毅。” 在空军航空大学飞行基础训练基地司令部编印的“雄鹰,是这样起飞的”一书中,张瑜的《很苦很累很感恩》被选录其中。 “理想并不重在‘想’,而在付诸实践。”是张瑜人生的座右铭。 “从一个对飞行懵懵懂懂的女高中生转变为拥有坚定飞行事业心的女飞行员,这期间,我也彷徨过,失落过,对这些日复一日的生活厌倦过,不懂这样训练到底为了什么。这种没有目标的日子我过了很久。”直到张瑜与第八批师姐们见面,第一次看到飞行的全过程她才感觉到,“我们的身上系着祖国的期望,系着人民的期望,系着千万地勤人员的辛苦工作,看着第八批师姐们驾着战机在天空翱翔时,我心里有某个地方突然明亮起来,有种强烈的欲望第一次如此鲜明,那就是‘我想飞,我一定要飞’。” “训练场上,我们都有过在漫长的似乎永远也跑不完的跑道上呼吸急促、脚步发沉只想停下的时候;我们都有过吊在单杠努力向上,用力憋得满脸通红,却还是拉不上去只想放弃的时候;我们都有过肚里翻江倒海想停止的时候。我不会放弃,因为飞行的渴望告诉我,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再忍一下,你就会向成功又跃进了一步。所以即使很苦很累,但我很感恩。”张瑜说。 夏花绚烂,绿意盎然。神州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在张瑜的心中又打开了一扇窗。目标就在前方,梦想即将启航。 (责任编辑:朱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