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主页 > 飞行员法律服务中心 > 飞行员新闻 > 正文

交通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队长潘伟的故事

 

 

 

2012-04-24 16:15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张锐 阅读: 次 我要投稿

       4月3日,清明小长假第二天。

  11时左右,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值班室里电话响起,在威海海域,一艘俄罗斯学员船上有船员突发急性阑尾炎,急需救助。

  接到任务,队长潘伟驾机率机组队员迅速赶往该海域。

  待直升机飞到现场,这艘漂亮的大帆船却给救援出了大难题——桅杆高、缆绳多,加之当天海上风力很大,船在海浪中剧烈地摇晃,救生员几乎没有登船的空间。

如何施救?

  在强风作用下,如果冒险将救生员放下救人,救生员会在空中剧烈摇晃,万一撞到船上的桅杆和缆索,后果不堪设想。

  机组人员迅速商量对策。机长潘伟灵机一动:将救生员沿船的侧方放下,借助船上的钢索登船救人。

  确定方案后,潘伟操纵直升机尽量平稳地悬停在船的侧方空中,绞车手熟练放下救生员,救生员借助风力抓住船上的缆绳,终于从侧面登船成功,将患病船员救上直升机,送往医院。

  这是潘伟和队员们众多惊心动魄的救助经历中很平常的一次。

  潘伟所在的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作为一支重要的海上专业救助力量,担负着海上紧急情况下遇险群众的生命救助任务。渤海湾气象多变、海况复杂,所辖海区每天有上万条船舶从事海上交通运输和作业生产。潘伟和队员们平均每2到3天就有一次救助,任务十分繁重。

  自2005年以来,潘伟在极其危急困难的条件下先后驾机423架次,成功救助遇险群众422人,安全救助飞行1259小时35分。他和队友们被当地群众视为茫茫大海上的生命守望者。

  潘伟也先后获得“海上特别勇敢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入选“新中国成立60年十大海洋人物”,并作为交通运输系统6位优秀代表之一,在国庆60周年阅兵大典上接受了检阅。

“没有什么是比拯救生命更崇高的事情”

  中等个头,浓眉大眼中透着笑意,饱满厚实的耳垂,见过潘伟的人都说他面善,儒雅。

  2003年,在空军服役到第24个年头,潘伟从部队转业。此时摆在潘伟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去民航系统当一名商业飞行员,在世界通用航空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直升机驾驶员到哪里都是“香饽饽”;另一个选择是去交通部救捞系统,当一名救助飞行员,随时面临生死考验。潘伟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当时,我国空中救助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国救捞系统仅有2架直升机,今后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没人能预料。最初,潘伟被安排在救助打捞局机关。当得知组建不久的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急缺具有过硬驾驶技术的救助机长时,潘伟主动放弃了在北京全家团聚的大城市生活,要求到一线直接担负危险的飞行救助任务。

  然而,到了救助飞行队,在部队当了20多年飞行员的潘伟却被飞机难住了。

  在部队时,潘伟驾驶的是苏制“米-8”军用直升机,而飞行队从事海上人命救助的直升机是从美国引进的“S-76C+”专用救助直升机,技术要求更高,操作系统更复杂,并且操作手册全部是英文。

  起初,从香港请来的飞行教员在培训时并不看好潘伟:“你不适合救助飞行,改行吧。”潘伟哪里肯放弃,年过四十的他从头学起。

  回想潘伟当年学英语的场景,时任救生员的孔伟历历在目。“潘队那时走到哪儿,学到哪儿,背到哪儿,床上、玻璃上、镜子上、桌子上、卫生间里都贴满了写着专业英语词汇的小纸条。从民航法规,到救助飞行实操技术,再到渤海湾气象海况知识,都全心投入进行学习。我们队里的小伙子也跟着一起学,都特别佩服他。”孔伟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4月,潘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救助机型的全部课目考试,顺利完成“S-76C+”型直升机改型训练任务,并获得救助飞行驾驶证书。随后他又先后取得了美国西科斯基“S-76C﹢”机型教员(教练)机长资格证书和欧洲直升机公司“EC225”机型机长资格证书,成为全系统飞行队唯一一个能够驾驶双机型的教员机长。

  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成立之初只有2架直升机,2名飞行员。由于北部海区飞行员数量少、救助任务繁重,成为教员机长的潘伟主动承担起新飞行员的培训任务,先后培养了5名救助机长和4名副驾驶,为队里培养了人才,也大大节省了培训经费。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北部海域飞行救助基地的选址和建设工作,努力探索飞行救援的新模式、新机制,建立了3个飞行救助基地和24个临时起降点,初步形成了渤海湾地区陆岛空中救援网络,提高了直升机救助效能,扩大了直升机救助范围,拓展了直升机救助功能,更多的生命因此得到拯救。

  “没有什么是比拯救生命更崇高的事情,我对10年前的选择毫不后悔。”潘伟说。

“只要有一线生机,就要全力以赴”

  有时生死就在一瞬间。潘伟在飞行救助中,经常会遇到救助条件超出现行飞行标准的情况,有时甚至遭遇生命危险。“只要有一线生机,一丝希望,我们都全力以赴。”潘伟说。

  2007年4月30日下午,在威海东南140海里处,一位渔民重度昏迷急需救助,但这个距离已大大超出110海里的救助距离。可如果等到渔船驶入110海里范围,渔民性命难保。

  怎样才能救人?潘伟冥思苦想。他突然想到,从蓬莱机场起飞经威海机场到现场,需要飞行1小时5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如果渔船能够与飞机相向而行,接近救助范围,就可以实施救助。

  经与该船船长联系,他迅速确定了救助方案。下午2时30分,潘伟与机组冒雨从蓬莱机场起飞。那天,潘伟遇到了海上救助以来最大一次逆风,每飞1小时要多消耗20分钟油量。油量计算稍有偏差,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在途中与渔船联系后却得知,渔船因风浪太大还在原地等待,需要飞机再多飞10分钟。这意味着原计划现场作业时间大幅减少,只剩10分钟。

  “机载雷达显示海上有多艘渔船,直升机出云后找船需要10分钟,救生员登船需要5分钟,担架捆扎需要5分钟,总共需要20分钟,剩余的20分钟根本来不及救助。”想到这些,潘伟心头一紧。

  不到最后一刻决不能放弃,如果能省下找船的10分钟,还是有希望的。潘伟通过无线电指挥船长在船头点上火把,显示船的位置。直升机出云后,机组人员依靠火把指引迅速定位,但当飞到渔船上空,才发现可供登船的空间极小。而随着渔船在风浪中剧烈摇摆,高高的桅杆几乎将这一小块空间全部封锁。

  救生员下了3次都没有成功,油量可支持的救助时间只剩下最后1分钟,这意味着已经没有救助机会了。突然,潘伟想到:让渔船停船、减速,减小摇摆,利用船头还没随风调向的瞬间登船,不进行担架救助,用救生套直接将伤员救上来。机组按照潘伟的方法紧密配合,一次登船成功,救生员快速地将伤员套上,一个手势,绞车手迅速将二人提了上来。

  救生员还没完全进舱,潘伟就操纵直升机迅速调整方向返航。当直升机在夜色中冒雨降落在威海机场时,可用油量已经趋近于零。

  这样危险的飞行救助经历数不胜数:2006年,“新宝1号”货轮在东营附近海域遇险,潘伟顶着狂风驾驶救助直升机火速赶到现场,救出14名船员。2010年丹东洪涝灾害,潘伟机组迅速赶赴灾区救援,3天时间里在山谷中穿越风雨,出动直升机20架次,成功解救出包括1名孕妇在内的39名被洪水围困群众……

  飞行救助机组通常由机长、副驾驶、绞车手和救生员组成。在执行任务中,救生员是处于最危险位置的人,从被放下直升机的那一刻开始,他的生命就掌握在机长和绞车手手里。救生员王军说:“我们早已是生死兄弟,把我的命托付给他们,我放心。”

  “有多少人一起出去,就要多少人一起回来。”这是潘伟坚定的信念。

“被救者时时也在感动着我”

  2010年3月12日,长岛县砣矶岛孕妇王维利腹中胎儿脐带绕颈,十分危险。然而岛上医院没有条件为婴儿接生,必须尽快将孕妇送到蓬莱。当天海上风力达到10级左右,没有船敢在这种天气出海。

  情况紧急,县政府接到医院报告后求助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潘伟接到任务率领机组成员顶着强风赶到岛上,将王维利接回蓬莱抢救。第二天,王维利平安产下女儿。本已早早为女儿想好名字的夫妻俩,为女儿换名为“张知恩”,希望女儿知恩图报。

  无数次,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潘伟驾驶着海上救助直升机,怀着“把生的希望带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给遇险群众带去生命的感动。

  但潘伟却说:“如果说我感动了别人,被救者时时也在感动着我。”

  2005年12月15日,潘伟在上海值班待命,当天他在长江口北部30海里处救起一名54岁的船长。当时船只遇险即将沉没,船上有8个人,而救生筏只能装载6个人,船长毅然抱着木板跳入大海。在近零摄氏度的海水中,他与大海拼搏了近12个小时。在被潘伟机组救起的一瞬间,他就昏了过去。经抢救苏醒后,死里逃生的船长问的第一件事就是:“船上的其他人怎么样了?”

  “那一刻,我的眼泪差点下来了。”潘伟说,船长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英雄情怀,也激发了自己对海上救助事业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

  每一次救助都是危险的飞行,而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最初从事海上救助的时候,当看到鲜活的生命在自己眼前被海浪转瞬淹没,他们也曾抱头痛哭,难以释怀。“我就请他们一起吃饭,喝点酒,大家慢慢有话了,说出来,也就好了。”潘伟说。

  其实,这些从事海上救助飞行的队员们本可以找到待遇更高的工作,但正是在潘伟的影响下,在一次次生死救援的经历中,他们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实现。“只要管饭,我们就干。”王浩、谈俊、王军、刘佳等队员笑着喊道。

  经历过生死,这群年轻的队员们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也在救助中更加勇敢、积极、乐观。可看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次涉险,作为家人怎能不担心呢?潘伟的女儿就曾对妈妈说,“我将来一定要努力工作多赚钱,不让爸爸再做那么危险的工作了。”

  为了减少队员家人的顾虑,潘伟会让队员们邀请家人在开放日的时候来队里参观。“让他们更了解我们的工作,知道我们虽然面对危险,但还是在很安全的条件下工作,他们就会放心一些。”潘伟说。

  如今,潘伟带领队员们仍在努力,积极探索夜间海上搜救、直升机城市救援、山地救援和高速公路救援等新课题、新技术,不断付诸实践……

  记者问潘伟,“你还要飞多久?”

  “我还能再飞10年!”今年已经51岁的潘伟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朱亮)
------分隔线----------------------------

 


航空资讯快报


观察:美国为何对无人机民用化犹豫不决? 观察:美国为何对无人
在反恐战争中得以发展的无人机,如今正加速进入民用领域。由此带...[详细]

 


韩亚空难中第一个冒死冲进机舱救人保安获赞 韩亚空难中第一个冒死
图:获奖的华裔机场保安人员蔡重震(左)与太太曹铭及7岁女儿。...[详细]

 


波兰两架小型飞机空中相撞 造成2死2伤 波兰两架小型飞机空中
图:图为坠毁在地面草地上的一架飞机。 据波通社报道,位于波兰...[详细]

 


神秘飞机惊现卧龙岗两周 澳洲警方突击检查 神秘飞机惊现卧龙岗两
图:神秘飞机已经停在卧龙岗南部的一个机场2个星期(图片来源:A...[详细]

 


德国一架航班因飞鸟撞击引擎被迫返航降落 德国一架航班因飞鸟撞
图:德国Condor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57客机在从斯图加特国际机场...[详细]

 


波兰一架Piper Navajo飞机坠毁 11人死亡 波兰一架Piper Navajo
图:警方正在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来源:Waldemar Deska/EPA 英...[详细]

 


 

鏃犳硶鍦ㄨ繖涓綅缃壘鍒帮細 ajaxfeedback.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