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05 09:38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次 我要投稿
飞行学员准备进行飞行训练。 李忠粮 摄 雏鹰之翅怎样练硬——解析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人才培养之道 这是一所让人“仰视”的大学:培养了中国民航90%左右的飞行员,“桃李满天上”;去年9月,中国民航评选出首批特级飞行员,7人全部毕业于此。 这是一所有些“另类”的大学:蓝天为课堂,机场作黑板,校园里军号阵阵,头顶上银鹰翩翩;以订单方式为航空公司培养飞行员,实行客户化服务;拥有236架飞机,5个训练机场,有的还开通民用航线,颇有“小民航”的味道。 与著名的三星堆遗址毗邻,总部坐落在四川省广汉市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虽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却并非因其“神秘”令人瞩目——她是全球办学规模最大的飞行学院,也是我国惟一全过程培养民航飞行员的大学;建校56年来,已培养输送飞行员2.4万余名。 作为中国民航飞行员的摇篮、“机长人生”的起点,民航飞院宛若一个“孵化器”,练硬雏鹰之翅,托举他们飞得高、飞得远、飞得正。 紧俏的“稀缺品”,较长的“成熟期”,飞行员培养成长“黄金定律”是否被打破? 质量立校,“飞行员的培养不能‘坐飞机’” 稳居世界第二民航大国地位,加快迈向民航强国,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民航业,也正遭遇“成长的烦恼”。 这其中,“人力核心资源”飞行员的增长明显滞后于航班增长数量,飞行人才短缺成为突出瓶颈。 “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民航飞行总量将是“十一五”的两倍,这意味着5年内,飞行人员需求也将大致增加一倍。 业界推着学界走。过去十多年,作为民航飞行员培养的龙头,“飞院”招生数量迅速增加,由千人大学变为万人大学,年毕业飞行学生也成倍增长。 “萝卜快了不洗泥”,招生人数多了,飞行学院准入会不会“鱼龙混杂”?培养质量会不会“拔苗助长”?市场急需会不会诱发“速度情结”? 飞行院校教学培训质量的优与劣、关口把控的严与松,直接影响民航安全基础的强弱、安全水平的高低。 “飞行员的培养不能‘坐飞机’。”民航首批特级飞行员、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院长郑孝雍深谙飞行员培训之道:从初进校门的学员到成熟的飞行员,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成熟期”,“为了民航长远的安全目标和持续的安全稳定,任何违背飞行员培养成长‘黄金定律’,试图走捷径的做法都将遗患无穷。” 安全精飞的基因,深深融入“飞院”人的血脉之中—— “绝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招飞质量要求更严了。 以2011年飞行员招生为例,初检30000余人,上站体检9000余人,合格近3000人,最后录取1000余人。 各航空公司向飞院报送2012年飞行员培养计划2800多人,为确保培训能力与培训质量匹配,学院忍痛割爱700余人。 “绝不将停飞率的执行‘走过场’!”技术筛选把关更实了。 适当比例的停飞率,是加强飞行人员资质管理的必要手段。中国民航局明确规定,航线运输整体课程“私照”(私用驾驶员执照)培训阶段,停飞率不得少于10%;“私照”之后的“商照”(商用驾驶员执照)等阶段,停飞率不得少于5%。 15%的停飞率,是悬在飞行学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飞院”的飞行技术学院飞行学生8队,大一新生钟韬说:“学飞行,最担心的就是停飞,谁都不想成为其中一员。” 停飞主要缘于理论、身体、政治、技术、纪律、心理等方面不过关。郑孝雍说:“为了严格执行停飞要求,避免说情干扰,文件格式都是预先印好,上午有停飞情形,下午就填充姓名、印发文件,同时做好停飞学生思想工作。” “残酷”的机制,打碎了一些人的蓝天梦,但为保证飞行员质量打下了基础。 “绝不把不合格的飞行员交给航空公司!”训练质量追求更高了。 飞院主要依靠“训练组织模式创新+提高飞机和机场利用率”提升培训能力。实行工作4天、休息2天的“4+2”训练模式,实现了人员休息飞机不停的训练格局;引进先进的管制设备ADS—B,通过调整飞行间隔,提高了空域利用率。 飞行训练时数是飞行院校的核心GDP。12年前,飞院的这个数字是7.5万小时,在训学生417人;去年达到33万小时,在训学生2000多人。只要空域资源充足,学院的培训能力仍有潜力空间。 33万小时的训练时数中,10万小时是学员单独飞行时间。 单飞,标志着学员完成了飞行生涯的首个关键阶段。回忆起单飞成功时的情形,2008级飞行学生徐鹏仍然心情激动:“驾驶飞机落地的一刹那,意识到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飞行员了,成就感难以言喻。” “祝贺你,今后要更加努力,安全精飞!”“谢谢您,老师辛苦了!”佩戴上银色的单飞胸章,标志着学员们在蓝天中展开了结实的翅膀。 有位学员说得好:这是荣誉,但更是责任的传递。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