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儿吐成了泪人儿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人看来上青天是不可能的。共和国首批14名女飞行员,就是要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她们要上青天,然而上青天的确很难。14名女飞行学员来到航校后,经受住了一系列考验,战胜了天气寒冷、文化程度低、生活艰苦等困难。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1951年4月12日,农历三月初七,这一天是14名女飞行员终生难忘的日子,14名姑娘身上穿着厚厚的毛皮飞行服,脚蹬高统毛皮靴,头戴毛皮飞行帽,踏着整齐的步伐,在教员带领下,来到了停机坪。今天她们正式开飞了,飞天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尽管只是教员带她们做体验飞行,但也是离开大地飞上蓝天了。即将腾云驾雾的姑娘们,一个个都无比激动但又有几分紧张,无限喜悦但又有几分忐忑。
第一个上飞机的是阮荷珍,外号“阮大头”,其实她的头并不大,大伙之所以叫她“阮大头”,是因为她脑子灵光,记忆力惊人,头脑里装的东西多。旧中国有种银圆上有袁世凯的头像,人称这种银圆叫“袁大头”,“阮”与“袁”谐音,所以姐妹们戏称阮荷珍为“阮大头”。这一天,教员组研究决定,让阮荷珍第一个做体验飞行。教员组之所以挑选她第一个上天,是因为她理论学习阶段的成绩优秀,而且喜爱运动,体质好。她是第一批到校的7名女飞行员中唯一的高中生,接受能力远远高于其他6位姑娘。后来的7人虽然接受能力也不差,但毕竟比阮荷珍少学了3个月。
美制PT-19型教练机是一种非常落后的双座舱教练机,没有座舱盖,学员在前舱,教员在后舱,前后舱的两根驾驶杆是联动的。飞机上的设备陈旧、简陋,既没有与地面联络的无线电台,更没有导航仪器,也没有机内通话器,飞机的前后舱仅靠一根橡皮管子联络。教员与学员各执一头,这样教员的声音学员才能听见。地面也没有塔台指挥员指挥,空地无法通讯联络,只有一名信号员站在跑道头一侧举旗,他举白旗表示可以落地,举红旗不能落地只能复飞。飞机的一些零部件都是拼凑起来的,一副螺旋桨、一个轮胎,往往是几架飞机共用,机身上到处是补丁。航材和汽油全靠从国外进口。但尽管如此并没有动摇女飞行员早日飞上蓝天的决心。
阮荷珍带着十分得意的心情跨进了飞机的前舱,教员紧跟着进了后舱。两人坐好后,教员对她说:“别紧张,把手放到驾驶杆上,如果支持不住了就用手拍一下头,我就早一点着陆。”阮荷珍听后不以为然,心里说道:“别小看人,不信我连坐飞机都不能支持。”她正想着,飞机如脱缰的野马冲天而去,阮荷珍的心猛然一下提了起来,她正想鸟瞰机下景物时,忽然感到一阵难以控制的心慌意乱,突然一阵强气流袭来,飞机产生剧烈颠簸,顿觉天旋地转,胃里的酸水直冲嗓门,她开始强忍着,可当教员压杆飞机转弯时,她再也忍不住了,哇哇地吐了起来。教员发现她越吐越凶,便一推驾驶杆,迅速下降高度,飞机提前着陆。
教员将飞机滑回停机坪后,赶忙将阮荷珍从座舱里扶了出来,只见她脸色苍白,直冒虚汗,一身的酸臭味。姑娘们都围了上去,看着她的狼狈像,有的关切地问:“是不是很难受?”也有人责怪她:“不会忍一忍吗?第一个上天就吐了,多现眼。”
明日请看:带一小瓶汽油,放在身边经常闻闻 (责任编辑:高沛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