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飞机,平稳安静的在万米高空飞行,突然,机长接到地面传来的信息,飞机上有炸弹,该怎么办?
这好像是电影的情节,但在现实生活中,在中国民航,这一两年时间却频繁“上演”。
机长接到这样的信息,处置要镇定,但心情肯定是紧张的,因为飞机在高空飞行,如果飞机上有真正的炸弹,会对飞行安全造成最严重的威胁。机组会和相关指挥部门决断,是否需要在地面的指引下尽快落地。
机长会判断这个炸弹的威胁,如果时间允许,他会通知后面的乘务组,在不惊扰旅客情况下,去查找这个“炸弹”。面对炸弹威胁,飞行机组的飞行程序是繁琐的,机组要尽快在最近的合适机场着陆,会通报管制员,寻求帮助和指引;如果是刚起飞爬升,机组会停止爬升,或者下降,因为考虑有些炸弹是气压式引爆,并尽量把爆炸和产生的烟雾的损害减少到最小,机组会考虑飞机释压;在尽快落地过程中,机组在考虑油量的前提下,会提前放下襟翼和起落架等对飞行操作有重要的影响的飞行操纵机构。如果确实发现炸弹,机组会宣布紧急状态,并尽快落地,机组会考虑飞机遇到破损后所有的危险状况,把损失降到最少,要求地面提供所有支援,最快速度落地,并且考虑在合适的时候机组广播,在落地后组织旅客做紧急撤离。
乘务组工作是在不惊扰旅客的前提下,尽快找到炸弹,如果找到了,第一时间通报机长,广播寻求专家帮助,不要试图拆除,要判断是否可以移动,如果可以移动,要将炸弹移到飞机安全的位置(飞机的后部),并疏散附近的旅客,切断附近电源,并做防爆防飞溅防烟雾处理。如果时间不允许查找或者是没找到,也要尽快停止服务程序,系好安全带,并复习包括飞机紧急释压或者飞机接地后紧急撤离的程序,并在合适的时间(飞机放下起落架后),做机组广播,通报旅客,飞机目的地的变更。
飞机接地后,是否做紧急撤离,机长决断,并且提前通报机组,总之要远离其他飞机,尽快组织旅客离开飞机,并要求相关的地面援助。
飞行机组面临炸弹的处置是繁琐和谨慎的,是从最大安全的角度考虑旅客的安全出发,而不考虑这种威胁是不是真正的炸弹威胁还是仅仅一个电话的“诈弹”威胁。
从去年开始,中国的民航客机频频被‘诈弹威胁“,造成很多航班起飞返航中途备降,给旅客的出行带来巨大麻烦,航空公司也损失惨重。社会现象里不好事情往往具有“传染性”,近期的民航系统频出“诈弹”威胁,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恶意的电话骚扰,能带来强大的社会关注,使得很多犯罪人不考虑犯罪成本,趋之若鹜,效仿者越来越多,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树欲静而风不止,为何这样的“诈弹”威胁频出,很让人深思。
在被抓捕的犯罪嫌疑人中,有些人“诈弹”犯罪的动机是很可笑的,比如不想让讨债人顺利落地,或者是不想让自己的女朋友飞走,就轻率的打个电话,号称飞机上有炸弹,想让飞机“改道”,而不知道这样的玩笑的代价。实际上,自9.11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把航空安全上升到了非常高的高度。一个飞行员开炸弹玩笑就要坐牢,而一个想吻自己的女友偷闯机场隔离区的少年会让机场戒严关闭并面临十数年重罪的处罚,在这样的舆论宣传和媒体导向下,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机组(航空从业人员)权利不能侵犯,而关于航空安全的玩笑绝对不能开。但我们自己的很多媒体报道和宣传导向中,很多宣传是从旅客权益不能侵害的角度去报道,而把航空服务人员权益受损只是当做一种“受委屈”,航空安全神圣不可侵犯的话题却搁置在一边。
另外,面对“诈弹”威胁,面对唯恐天下不乱的“恶作剧”分子,媒体针对这种“诈弹”事件的宣传,也应该低调报道,或者不报道,让很多想通过这种犯罪造成很大社会效应的犯罪分子无隙可乘,慢慢淡化,也能使“诈弹”事件逐渐减少。
总而言之,面对“诈弹”威胁,专业飞行机组人员绝对不能当做“狼来了”的笑话,而是认真慎重处置。而宣传报道的媒体,则要低调报道(或者不报道),加强航空安全的社会舆论宣传,加强法制立法,增大犯罪成本,利用高科技,让犯罪人能迅速归案,不让其有侥幸心理,多管齐下,使严重影响公共安全的“诈弹”威胁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 (责任编辑:朱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