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013年5月,在不足16个月的时间内,我国民航受到了“航班上有炸弹”等32起虚假危险信息侵扰,平均每月2起,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这些虚假危险信息不但严重干扰了民航运输秩序,也给民航造成了巨大财产损失和一定程度的社会负面影响。
从这32起事件中可以看出,肇事者主观上不是恶意,绝大多数都是因外界某种事件、环境突然变化、刺激,而一时冲动,临时起意散布危险信息,具有很强的突然性。这些“临时起意”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虚假危险信息不仅打乱了空中交通秩序和机场正常安全保障秩序,给航空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还严重侵害了乘客的出行权益,增大了公安机关执法成本。
事实上,屡屡发生谎报危险信息事件,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一是肇事者素质差;二是我国对类似行为处罚力度不够;三是媒体报道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多数媒体报道类似事件能够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但也不能否认部分报道为肇事者提供了违法犯罪样板,尤其是对是非辨别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差的人,具有一定的启发、诱导作用。
要根治“诈弹”威胁,防治谎报危险信息扰乱民航运输秩序行为,需要多系统、多部门形成合力,采取综合方法、手段、措施,方可取得良好效果。
首先,加强情报信息研判,防止危害蔓延扩大。“诈弹”事件的发生,一般要经过散布危险信息、空防处置、司法处置三个阶段。在空防处置阶段,应包括信息接受、报告、处置决策、处置实施等环节。我们重点应加强情报信息研判的研究,尽早、尽快甄别信息真假,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失。防止“听风是雨”、“见寝石以为伏虎”的现象发生,尤其是以“安全第一”为借口,推诿、推卸责任,不顾国家、集体、他人利益而擅自决定排查处置的规模、范围等。
其次,尽快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打击处罚力度。如果处罚过轻,尤如隔靴搔痒,根本不能压制、减轻违法犯罪欲望。因此必须加大处罚力度,充分体现“严厉”。比如美国密西西比州就规定,散布虚假恐怖信息威胁航空安全,要受到10年监禁并处以1万美元罚款。英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对此类事件也处以重罚。做到”严厉”需要降低入刑门槛,明确定罪、量刑具体标准,减小自由裁量权;增加“罚金”附加刑、“赔偿经济损失”刑罚种类;甚至将此类行为单独入刑,如以“编造、散布危险信息扰乱民用航空秩序罪”编入《刑法》。
再其次,要加强航空法规宣传,增强公民法律意识。自2011年5月1日“醉驾入刑”至2012年4月20日近一年时间,全国查处酒后驾驶、醉酒驾驶同比分别下降41.7%、44.1%,全国因酒后驾驶造成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降幅为28%。“醉驾入刑”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究其原因,除法律强大的震慑作用外,法律宣传工作扎实、广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最后,各类媒体必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规范,形成正面影响。谎报危险信息扰乱航空运输秩序事件,影响社会诚信、治安“维稳”、民航信誉,与其他一般性社会事件具有本质的区别。而新闻报道不但能使广大受众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更具有引导、形成、促进社会舆论的作用。所以,报道这类事件应更加谨慎,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正面、积极向上的导向作用,减少诱导、激发违法犯罪的负面效应。 (责任编辑:朱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