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客舱乘务员在机舱内向乘客指明逃生路径。摄影:张明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周前,一架飞机在苏丹南部撞山坠落,32名机组成员和乘客全部遇难。祸不单行,就在苏丹空难的前一天,菲律宾内政部长乘坐的小型飞机在返回马尼拉时也发生坠毁。接踵而来的空难消息不由得再次引发思考:飞机失事时,我们该如何自救? A:认识“黑色10分钟” 乘坐飞机旅行对现代人来说已是越来越平常的选择,但由于飞行在天空这块人无法掌控的区域,人们潜意识中不免认为飞机是一种很危险的交通工具。 事实如何呢?据国际民航的统计,飞机失事几率远小于其他交通工具,坐飞机比坐火车、汽车等更安全。但飞机失事常在瞬间,如果在高空,除非能顺利迫降,否则一旦坠毁往往同时引发爆炸,旅客生还的几率极小。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空难的后果又是最严重的。但不少对逃生常识一知半解的旅客怀有侥幸心理,对起飞前空姐的演示和机上的逃生手册视而不见,一些惯坐飞机的旅客对逃生设备的使用方法也不熟。 所谓飞机的“黑色10分钟”,是指绝大多数空难都发生在飞机起飞阶段的三分钟与着落阶段的七分钟。但事故一旦发生,留给机上旅客的逃生时间远没有三分钟、七分钟这么长。业内人士认为,失事后一分半钟内是逃生的“黄金”时间。此时无论是一个常识的错误或是设备使用的不熟练都足以致命。 B:事故瞬间反应要快 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迎面一辆汽车飞驰而来,我们当中很多人脑中瞬间一片空白,下意识的反应不是马上跳开,而是僵立原地等着车子撞。这种“来不及反应”,是人面对突发事件的正常反应,飞机爆炸前,机上旅客坐以待毙的事也确有记录。因此旅客首先要锻炼自己的是第一时间跳出大脑空白状态,冷静地做出选择。 如果飞机正在紧急迫降,要按乘务员的指示采取防冲击姿势:小腿向后收,头部前倾尽量贴近膝盖。这个姿势可以降低旅客被撞昏或者脊椎受伤的风险。有婴儿的父母不要把婴儿抱在怀中,因为婴儿可能在冲击下被抛离;且坠机时父母往往身体前倾,压住孩子。 飞机成功迫降后,旅客要立刻解开安全带逃离。迅速解安全带这条建议乍听下有些可笑,但在紧急状态中,即使是机组人员也会犯下解不开安全带的错误。下一步就是尽快离开飞机。如果有空乘人员组织疏散,一定要听从安排,一股脑儿地涌向出口极有可能堵死求生通道。 成功离开飞机后,哪怕担心机内的家人,也不要留在飞机附近。飞机即使不爆炸,也会因为燃烧产生有毒气体,旅客应马上跑到飞机残骸的上风头。 C:未雨绸缪,提高生还几率 能否在飞机失事的瞬间逃生,不仅仅取决于你的临场反应够不够快。长期研究空难的澳大利亚教授盖里尔指出,几个未雨绸缪的选择能提高乘客的生还几率。 1、不要与同伴分开。 一家三口乘机旅行时,如果分开坐,一旦发生空难,彼此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寻找同伴,这无疑减少了有限的逃命时间。如果不得以分开坐了,记得告诫孩子不要在原地等着父母来救,要积极逃生。 2、认真听乘务员讲解,熟读安全手册。 旅客往往认为每架飞机上的讲解都一样,没必要细听,但事实上不同机型的逃生口都不一样。 3、数一数距离逃生口有多少排座位。 旅客很难做到每次买机票时都特意买哪个具体的座位,那么记得数数你和最近的两个逃生口之间隔着多少排,以便能在一片黑暗和烟雾中迅速摸着椅背到达出口———为什么要多记一个?因为各种意外可能导致其中一个不可用。 还有一些准备工作是你在上飞机前就能做的:尽量选择信用记录良好的大型客机,小飞机的安全系数一般比不上大飞机;选择直飞航班以减少起飞和降落的次数,因为从概率上来说,飞机失事基本是发生在这两个阶段;能穿长袖就别穿T恤,一旦起火,长衣可以给你提供更多的保护,选择鞋子和裤子也应如此。 链接:飞机逃生时易犯的错误 1、忘记下拉氧气面罩 旅客一般都知道在遇到紧急状况时要戴上氧气罩,但面罩并不是你戴上了就自动供氧。很多人恐怕都会忘记下拉面罩这个细节,事后还投诉面罩坏了憋坏人。 2、砸窗户逃生 一些旅客试图像坐汽车一样,用手机等坚硬物体砸破窗户逃生。但飞机的窗户经特殊加工,即使用枪也难击碎,何况人的力气?砸窗只是浪费时间。 3、直接从机舱断裂处跳下 飞机坠毁后机身变形,可能产生破口,一些旅客情急下企图直接跳下飞机求生。但机身离地好几米,直接跳下易致残,最好借助救生滑梯。 图2:飞机应急救援综合演习中,乘客在练习紧急“逃生”。 摄影:王定昶 (图片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朱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