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称,从2012年1月1日起,欧盟将对所有飞经欧洲的飞机收取高昂的碳排放费用。对此,有航空公司表示,这需要建立在一个国际协约的基础上,更有飞机制造商担忧中国将减少从欧洲购买飞机的订单。 这项计划将被视为目前欧盟现存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延伸。近日,欧盟特派专员康妮·海德格尔德(Con-nie Hedegaard)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解释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原则,以及中国民航业能否被豁免。 经济观察报:将航空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希望取得的效果是什么? 海德格尔德:航空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当然,航空业也应当为解决全球气候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多年以来,找到一个解决方法一直是国际民航组织的一项任务。在一定时期内,我们并未看到什么进展……我们并不想引进一项仅仅针对欧洲航空公司的收费措施。 经济观察报:如果中国引进同等措施,中国航空公司能否从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中得到豁免? 海德格尔德:这正是几年前欧盟对其政策规则保持开放性的原因所在。当然,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一些人来交费,而是致力于建立一个有利于解决全球气候挑战的真正的全球性机制。令人关注的是,中国曾表示可能会引入一项旨在“降低其惯常排放量”的计划,其中民航业承担了22%的份额。我们目前正在同中国政府对话,讨论他们计划的这项收费是否可以被看作是同等措施。 经济观察报:所以说中国航空公司会遵守中国的体系,而欧洲的航空公司会遵守欧洲的体系? 海德格尔德:细节方面还有待于商榷,但是总的原则是,如果英国航空公司从伦敦飞到北京,中国航空公司从北京飞到伦敦,两者应承担同等负担。 经济观察报:是相同的经济负担吗? 海德格尔德:是。所以他们会被同等对待,一视同仁。然后就是这项收入的问题——他们可以返回来支持一些贫穷国家吗?我们对此类讨论保持开放的态度。如果双方有同等措施,那么降落到欧洲机场时就可以获得豁免。 经济观察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会考虑从北京飞往伦敦航班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而并非仅为欧洲领空的部分。这样一来,会不会使转飞到欧洲边界的航班增多? 海德格尔德:不会。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武断的观点。根据我们的计算,从北京到伦敦的一次飞行所增加的费用大约为8至10欧元。我并不认为中国或是欧洲的商人会为了节省8或10欧元而进行中途停留。 经济观察报:如果这项额外收费并不高,不足以使人们减少飞行,这项收费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海德格尔德:整个想法的目的主要是令最大限度的节能环保更为引人关注。
经济观察报:这项计划的实施会减少欧洲本地航空公司的碳排放总量吗?
海德格尔德:如果你的问题是此项措施会不会有助于减少航空公司的碳排放量,那么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有82%的排放限额是免费给予航空公司的,15%会通过拍卖进行分配,最后剩余的3%会用于帮助特定的航空公司,比如那些发展特别快的航空公司。 经济观察报:中国的航空公司能获得这3%的优惠吗? 海德格尔德:可能在这块儿有一些帮助。当然,这正是我们想要同中国航空公司进行有效对话的领域。 经济观察报:目前唯一拒绝纳入此项计划的国家仅为美国和中国吗?
海德格尔德:我不能给你一个名单。但是我可以说,目前包括你提到的国家在内的所有的这些国家都已经按照我们的法律提交了所有我们所要求的文件。从这方面说,目前所有的国家都达到了标准。 经济观察报:如果从广义上来看,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会不会有利于那些将污染排放到其他国家(如中国),然后将其产品进口到本地的制造商? 海德格尔德:我们正试着做很多事。我们也在同中国人一起努力来使中国做出国际承诺。对于航空和海运,我们正努力同这些行业的中国相关企业进行讨论。这已经提到下次的南非气候变化会议的议程之上了。 我注意到中国正开始进行关于碳排放交易的6项大的试验项目,但从6月27日的新闻看,从2015年起这才会变成一个涵盖全国的系统。中国正逐渐意识到履行其二氧化碳排放目标的任务无法回避,可能需要引入市场机制以达到此目标。 经济观察报:你是否正在与中国合作,帮助其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 海德格尔德:我们双方的专家有过各种交流,我也将同中国的部长就此事商谈。因为无论中国如何组织其碳排放交易,两种机制如果兼容,双方都会从中获益,这也是我们的共同利益所在……中国方面已表示这是一个好主意。 经济观察报:理想状态下,你希望上海的工厂能够同德国斯图加特市附近的工厂就二氧化碳排放许可进行交易吗? 海德格尔德:从长远来看,是这样的,我们想要达成一个二氧化碳的全球价格。我们认为,中国将此类试验计划纳入其五年规划纲要是引人注目的一步。韩国会在2015年引入一项相关计划,澳大利亚在2015年也有此类计划。不用说,最好的情况是我们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而非每个国家设立一个单独的机制。 经济观察报:想要达到此目的,对于欧洲工厂、中国工厂而言,是否需要就二氧化碳许可的排放量达成一致意见? 海德格尔德:这并不仅仅是可以排放多少的问题。至少,这并不是我们在欧洲一直努力的方向。目前的紧要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鼓励以最节能环保的方式进行产品制造。 (责任编辑:高沛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