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兰州机场成功举办航空器应急救援综合演练。 2011年7月1日消息:2011年6月30日上午10时,为贯彻落实民航局《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援规则》第90号令,检验和提高兰州中川机场(简称“兰州机场”)应急救援快速反应能力及现场救援水平,兰州机场组织开展了航空器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在参演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经过紧张有序的演练,2011年航空器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取得了圆满成功。
6月30日10时,一架由W市飞往兰州的YL2011航班在降落过程中,由于施工车辆突然入侵跑道,机组紧急拉起复飞失败,飞机冲出跑道起火,出事现场火光四起,机场上空浓烟滚滚。
根据空管飞行服务室报告,兰州机场立即启动一级应急救援预案,现场总指挥兰州机场公司副总经理刘英杰向驻场各单位和公司各部门下达赶赴跑道北头实施应急救援的指令。
接到指令后,机场消防队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的规定,出动消防主力泡沫车、重型泡沫车和抢险救援车在应答3分钟后抵达现场,根据飞机着火部位和当时的风向占据了主攻位置,采用救人、灭火同步进行的战术,开足马力从不同角度,对机身喷射泡沫,消防队员破拆损毁舱门,喷射水雾掩护机内旅客紧张有序的向机舱外疏散……
10时05分,机场公安、急救、武警以最快速度到达中心现场进行警戒,实施救援。由于航空器起火后,大量航空煤油泄漏燃烧,对机内人员构成严重威胁。机场急救中心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指导安检站担架队将伤势较重的人员送往医疗救助区,迅速实施现场救治,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地面服务部工作人员快速引导未受伤旅客登上摆渡车向安全区域疏散。运行保障部救援人员紧急抢修场道、应急供电,实施后勤保障。客货公司组织救援队员按照规定对散落行李货物进行收集存放。
10时12分,机场公安引导地方增援消防车3辆、地方急救车2辆到达救援现场。时间就是生命,为防止飞机油箱发生爆炸,消防车喷射泡沫控制肆虐的火魔,并对机体实施冷却保护,经过消防队员奋力扑救,10时15分许,大火被完全扑灭,险情彻底排除。与此同时,医护人员充分利用现场有限的人力、设备器材,采用现场急救技术,对医疗救护区现场进行消毒,对伤员分别用红、黄、绿、黑四种颜色的标志牌区分,将受伤旅客进行简单包扎处理后紧急送往医院救治,为抢救伤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至此,YL2011航班机组7人,旅客86人,安全疏散并妥善安置。
10时30分,经过各参演单位的共同努力,兰州中川机场2011年航空器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圆满完成了演练科目,在阵阵细雨中落下了帷幕。
10时35分,现场总指挥兰州机场公司副总经理刘英杰带领参演人员在主席台前列队集合。主持人兰州机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叶广明介绍来宾。在热烈的掌声中,兰州机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许惠才首先代表兰州机场公司对各位参演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领导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协议单位的支援表示衷心的感谢!其次许总全面阐述了在“安全生产月活动”中开展应急救援演练的重要意义,高度肯定了演练成功的组织工作,达到了演练预期目的。最后,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各参演单位和公司各部门,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细化完善应急救援预案,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水平、协同作战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提升兰州中川机场的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民航甘肃监管局王孝副局长对兰州机场公司贯彻落实民航甘肃监管局《民航甘肃辖区“两个试点”建设协调会会议纪要》精神,认真开展航空器应急救援演练表示赞扬。对参演各单位密切配合,成功完成应急救援演练,给予充分肯定。最后,他希望各单位认真总结经验,以此次演练为契机,健全应急快速反应机制,进一步提升预防、控制突发事件能力。
此次演练,甘肃省、兰州市应急办,兰州新区管委会、中川镇政府、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民航甘肃安全监督管理局、兰州机场二期扩建指挥部、兰州市消防支队等领导到场观摩指导,充分体现了上级领导对兰州机场公司的关怀和高度重视。
此次演练,得到了民航甘肃监管局、民航甘肃空管分局、东航甘肃分公司、中航油甘肃分公司、武警二支队五中队等驻场单位及兰州市消防支队、甘肃省急救医疗中心、中川镇医院等协议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
此次演练,也是对公司各部门应急反应、现场处置、协同配合和组织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验。公司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对照演练方案,提前落实参演人员,做好设备设施的准备,熟悉演练方案和步骤。所有参演人员服从现场指挥,积极配合、密切合作,确保了演练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演练,各单位出动各种车辆26台,参与救援150余人,为做好此次综合演练,自今年5月起,兰州机场公司指挥中心认真准备,周密组织,先后组织了4次应急救援专题会议,2次协调会,1次桌面演练,加强与各级政府应急办的联系,制订详尽的工作单和演练流程,制作了醒目的救援队员和现场记者背心,反复修订完善应急救援演练方案,为顺利完成应急救援演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此次演练,检验了兰州中川机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锻炼应急救援保障队伍,发现了存在的不足,达到了检验应急信息通报程序和应急救援手册有效性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了各保障部门的应急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 (责任编辑:朱亮) |
|
|
||||||
|
|
||||||
|
|